合肥金融业倾心润泽实体经济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今年以来,我市科学构建适应实体经济发展需求的地方金融支持体系,拓展融资渠道,有效做大金融总量,为全市经济进入中高端新常态提供强有力金融支持。一季度,全市金融业实现增加值81.9亿元,同比增长23.5%,占GDP比重7.1%,实现金融业税收29.2亿元,同比增长15.6%,财政贡献度达10.5%。金融支柱产业地位进一步显现。
集聚金融业态 推动互补发展
要为实体经济提供多层次、多样化的服务,必须有多层次、多样化的金融业态。当前,各种金融要素资源集聚,促进了我市金融“洼地”加速形成,越来越多的银行和新型金融业态在合肥排兵布阵。
日前,广发银行已经获得开业批复。此外,渤海银行、平安银行落子合肥的脚步也越来越近。据统计,全市现在共有银行机构36家,机构网点1066个。银行业金融机构聚集的同时,证券、保险、融资性担保、风险投资等各类非银行业金融机构也竞相登陆合肥。目前,在肥的各类金融机构、组织、第三方支付企业、基金管理机构已逾400家。此外,我市还筑“巢”引“凤”,吸引15家大型金融机构集中建立金融后台服务中心,抢占区域金融中心高地。各类金融组织竞相发展,增强了合肥金融的聚集、辐射和带动功能。
今年,合肥区域金融中心建设又“加码”。安徽银监局出台《银行业支持合肥市经济发展和转型升级的指导意见》,全面谋划“十三五”期间合肥银行业发展蓝图,推动合肥市逐步发展成为引领全省、对接长三角、辐射中部、影响全国的区域金融中心。在推进区域金融中心建设过程中,合肥还着力发展新型金融业态,借助它们的错位优势,为经济实体搭建多元化便捷的融资渠道。
优化资源配置 润泽实体经济
今年以来,我市金融业以改革促发展,以发展促稳定,实现了金融产业规模、发展质量和服务能力的新进展。
人行合肥中心支行数据显示,4月末,全市本外币存贷款余额分别为10433亿元、866.8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6%、15.8%;贷款增速高于全省平均水平1.6个百分点。1~4月新增贷款453.2亿元,同比多增4.7亿元,占全省同期新增贷款的39%。在各项贷款中,全市中长期贷款增长持续加快。业内人士介绍,新增中长期贷款的大幅上升说明了信贷资金大量进入了投资领域,进入了实体经济。4月末,全市人民币中长期贷款余额6324.8亿元,同比增长20.7%,已经连续五个月保持20%以上的增长速度;比年初增加411.1亿元,占全部新增贷款的94.1%,有力保证了我市在建、续建重大项目的资金需求。
我市银行业金融机构提升信贷投放总量为中小微企业“解渴”。截至4月末,仅建设银行安徽省分行营业部的小微企业贷款余额就达35.1亿元,673户小微企业获贷。其中1~4月份,该营业部新发放小微企业贷款2.5亿元。为支持中小微企业,我市推动兴泰担保等国有担保企业为2批22家困难帮扶企业提供担保2.345亿元,落实放款1.355亿元。我市还完善金融业奖补扶持政策,通过放大财政资金的形式推动银行机构有针对性地支持中小微企业。
为提升服务中小微企业针对性,我市全速推进设立中小企业专业金融服务机构。目前我市经批准设立的社区支行共75家,小微支行共4家,科技支行2家,文化支行1家。其中分别位于合肥大市场、五里庙、鼓楼与瑶海工业园的4家小微支行已开业,在小微企业聚集区域,深入小微企业提供服务。
强化政策引导 鼓励直接融资
在做大间接融资规模的同时,我市通过政策引导,鼓励企业直接融资,试水资本市场。
目前全市已有35家境内外上市企业,其中境内上市34家,位列全国省会城市第7位;新三板挂牌26家,位列全国省会城市第10名。另外还有149家区域四板挂牌企业,占全省超六成。全市直接融资后备企业暨政府投资引导基金拟投资项目信息服务平台已投入使用并储备后备企业近300家。
今年以来,我市直接融资开始加速。4月份,全市直接融资快速增长,当月新增直接融资306.61亿元。其中股权融资有较大幅度增长,达到68.61亿元。1~4月份,全市实现直接融资614.93亿元,占全省63.7%,完成全年目标任务78.2%,超过序时进度44.9个百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