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近八成财政支出惠民生 人民生活幸福指数攀升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坚持共享发展,必须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作出更有效的制度安排,使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增强发展动力,增进人民团结,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
“十三五”期间,合肥市将如何践行共享发展理念?如何让人民群众共享更多的发展成果,在共建共享中有更多的获得感?市财政局党组成员、副局长陈刚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十三五”期间合肥市将继续把保障和改善民生摆在突出位置,让人民群众共享发展成果。
近八成财政支出投向民生
长期以来,合肥市始终坚持民生至上、民计为重,让全市人民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
“‘十二五’以来,合肥市先后实施省市民生工程项目82个,投入资金354亿元,年均增幅12%,建成项目点105261个。目前民生工程已全面涵盖“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劳有所得、病有所医、学有所教”等方面,实现了城乡低保、养老保障、医疗保障、社会救助、义务教育城乡全覆盖。
陈刚介绍,通过健全机制、规范管理、民主实施、凝聚合力等举措,合肥市民生工程群众知晓度、满意度连续多年位居全省前列。“合肥市连续9年以政府1号文件指导部署相关工作,明确两位市委常委、副市长主抓全市民生工程实施。层层签订目标责任状,将民生工程纳入各级政府目标考核,一月一调度、一月一督查、一月一通报。”
“2011~2014年,合肥市十三大类民生支出累计投入1830亿元,占同期财政支出比重近八成。今年1~11月,全市民生支出完成534.86亿元,增长19.24%。除了财政投入,合肥市还通过政府融资、引入社会资本,大力改善民生。”陈刚介绍。
财力持续向民生领域倾斜,全市人民生活幸福指数节节攀升。
优化财政支出继续保障民生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共享发展的理念,注重的是解决社会公平正义问题。共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陈刚表示。
谈及接下来的“十三五”,陈刚介绍,合肥市将进一步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加大对“三农”、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和就业、保障性安居工程、节能环保、文化等领域的投入力度,重点向基层、农村和困难群体倾斜,并建立完善社会资本和民间资本的投入机制,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基本医疗卫生、基本公共养老等服务供给,让人民群众共享发展成果。
“合肥市将综合运用税费减免、小额贷款、社保补贴等各项支持再就业的政策,鼓励企业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建立和实施就业援助制度,促进弱势群体就业,对就业困难群体实施特殊就业援助,积极帮助高校毕业生、农民工、城镇就业困难人员等三类群体就业;继续免除城乡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向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免费提供国家课程教科书,逐步提高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生均公用经费补助标准和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生活费补助标准。落实和完善各项助学政策。”陈刚介绍。
住房保障方面,合肥市计划新增公共租赁住房1600套。拟改造各类棚户区(含国有企业棚户区)8.45万套(户)。至2020年,城镇常住人口保障性住房覆盖率力争达到23%左右。按照国家和省统一部署和确定的棚户区改造范围,加大扶持力度,鼓励货币安置,加快推进棚户区改造力度,促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和城乡统筹发展。(记者 华新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