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迈向长三角“副中心”
今年前三季度,合肥工业增加值增速分别高于全国、全省3.4个和0.6个百分点。1月至8月,合肥工业增加值增速居全国省会城市第2位,工业总量超福州、济南后,再超石家庄,位居第10位。其中,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已占“半壁江山”。站在新起点上,合肥不断拉高标杆,迈向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副中心”。
今年9月,《国务院关于依托黄金水道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的指导意见》出台,明确把安徽整体纳入长三角。其中,要求“提升南京、杭州、合肥都市区的国际化水平”,“长江三角洲城市群要建设以上海为中心,南京、杭州、合肥为副中心,‘多三角、放射状’的城际交通网络”。该指导意见21处出现合肥,首次从国家层面将合肥在长三角的定位提升到新的战略高度。作为三大国家级城市群之一,长三角已成为国际公认的6大世界级城市群之一,范围涵盖或辐射沪、苏、浙、皖四省市。业内人士分析认为,在经济新常态下,国家布下的经济新棋局,让合肥在加速建设“大湖名城、创新高地”征程中,再次迎来了历史性发展机遇。
为能拿到迈向长三角“副中心”的入场券,合肥未雨绸缪,不断壮大实力。年初,合肥便在全国率先推出“1+3+5”政策体系,对扶持企业发展政策进行重大调整和创新,应对经济发展新常态。较之以往,该政策体系变传统的政府拨款为基金式投资,尊重市场规律,注重事前、事中奖补,让扶持资金充分发挥“撬杠”作用。在实践中,对列入工业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库、科技含量高、环境污染少的工业项目,采用“借转补”的方式,给予固定资产投资补助。
与此同时,合肥创新政府投资引导基金,由金融办代表政府作为出资人,设立投资引导基金公司,首次安排财政资金3.87亿元作为母基金,让资金不断产生裂变效应。在组合拳发力下,今年前三季度,合肥完成工业投资1476亿元,2302户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产值6214亿元。
迈向长三角“副中心”,合肥发展思路进一步明晰:在坚持水陆空立体衔接联动发展中打造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在推进创新转型升级发展中打造现代产业发展新体系,在加快空间拓展和战略升级中打造国际化都市区,在探索全国大湖治理开发新路中打造国家级巢湖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加速建设“大湖名城、创新高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