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绘就公共服务设施发展路线图
规划引领,我市大手笔编制出基本公共服务设施发展路线图。2月14日上午,《合肥市城市基本公共服务设施专项规划》(以下简称《规划》)在北京顺利通过专家评审。专家组经过讨论认为,《规划》指导思想明确,技术路线清晰,较好地落实了国家宏观政策,结合合肥实际在编制理念、方法和内容等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与创新,在国内同类规划编制中达到领先水平,对合肥市推进新型城镇化、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对国内相关城市具有一定的借鉴与示范价值,是一份非常优秀的规划。
今后,合肥将从文化、教育、体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和公共安全六大领域实施《规划》,这不仅将大大提升城市形象地位、提高居民幸福指数,更为全国其他城市推进基本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提供了“样本”。
补齐社会事业“短板”
合肥经济社会迅猛发展,整体已接近国内先进水平。根据麦肯锡发布的研究报告显示,在全国185个主要城市中,合肥的综合得分排名第28位。但是,社会发展的排名却仅位于中游,成为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相对短板。
“合肥市的基本公共服务发展与发达城市还有一定差距,需要一份扎实、有前瞻性和创新性的规划,来实现整体发展和社会服务水平的同步提升。”来自国家发改委医改办的专家刘宇南如是说。
当前,合肥正朝着建设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副中心阔步迈进,不断开创打造“大湖名城、创新高地”的新局面。编制城市基本公共服务设施专项规划,加强公共服务建设,无疑会成为合肥提升城市国际化、竞争力的重要载体。
六大领域全城布局
此次规划依据人口规模和人口结构,科学预测了设施需求,期限为2015—2020年,远景展望至2030年,超前预留了发展空间。《规划》包括公共文化、公共教育、公共体育、基本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和公共安全六大领域40余项设施,涉及24个部门。
全市将规划设置省市、区县、街道和社区四级配置体系,规划各类设施600个(包括远景预留发展用地的设施等),形成合肥市城市基本公共服务设施的发展“蓝图”。综合六大领域设施规划标准,合肥社会服务水平将能达到全国先进水平,比肩宁杭等城市。
“规划在很多层面,无论是意识还是行动上,都走在了全国前列。”国家卫计委科研所专家郭震威认为,规划提出的“鼓励社会资本举办医疗机构”“加强以全科医生为重点的基层医疗卫生队伍建设”等提法,意味着合肥正为医改做出新探索,对国内许多城市具有示范意义。
新建一批公共服务设施
“十三五”期间,合肥将建立起基本公共服务设施项目库,以公益性质的基本公共服务设施为主,包含部分社会资本投资项目。到2020年,合肥公共服务水平将进入全国省会城市前列,到2030年力争达到国际城市先进水平。
根据规划,包括市博物馆、生物馆、科技馆、美术馆以及青少年、妇女儿童文化活动中心在内的5座市级场馆将新建;结合环巢湖优质风景资源,在巢湖、汤池等地还将谋划建设养老服务产业聚集区,谋划一条健康与养老服务产业带,从多层面建设力求普惠于民。
在民政部规财司专家何姗姗看来,合肥的这份规划对基本社会服务的定位很准确,在建设过程中还要注重信息化建设,比如社区养老就可为居家养老的服务对象提供“一键式服务”,老人在家,只要拨通电话或者上网,送餐、打扫等服务就能立马送上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