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经济圈扩容升级 打造区域增长新引擎

13.04.2017  11:44

  《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规划安徽实施方案》提出扩容升级合肥经济圈,增加芜湖、马鞍山,完善都市圈协调推进机制——

  扩容升级,成为环湖临江的都市圈

  去年年底,省政府办公厅印发《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规划安徽实施方案》提出扩容升级合肥经济圈,增加芜湖、马鞍山,完善都市圈协调推进机制,建设合肥都市圈,形成区域增长新引擎。至此,合肥都市圈包括合肥、淮南、六安、滁州、芜湖、马鞍山和桐城市,总面积5.69万平方公里,总人口2809.3万人。

  4月10日,合肥市合肥都市圈办公室副主任牛和湘表示,2016年5月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的《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规划》将合肥都市圈纳入,标志着合肥都市圈上升为国家发展战略。在国家区域战略布局中,合肥定位为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副中心,成为国家“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战略的双节点城市、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等。核心城市战略地位提升,以往“合肥经济圈”的概念必然向“合肥都市圈”战略升级。合肥都市圈战略新定位为长三角城市群的新兴都市圈、长江经济带创新驱动重要集聚区、全国重要的现代产业基地、内陆地区对外开放新高地。

  “目前,《合肥都市圈中长期发展规划纲要》及工业、农业、交通基础设施、社会公共服务等专项十三五规划已完成,正在报省政府审批。 《合肥航空港经济试验区发展规划》正按照争取2020年设立国家临空经济示范区的要求进行完善。 ”牛和湘告诉记者。

  安徽省发展战略研究会会长程必定表示,相较于国内其他都市圈,合肥都市圈是新鲜的、刚刚成长起来的,具有区位优势,与长三角城市群融为一体;此次扩容更使得合肥都市圈成为环湖临江的都市圈,有无限发展的可能性。

  安徽大学区域经济与城市发展协同创新中心主任胡艳说,合肥都市圈的特色是一核独大,合肥市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此次扩容提高了都市圈的竞争力,同时也着力于发展次中心城市,培育新增长极。

  抱团发展,城市间实现“一小时通勤圈

  通过十多年的发展,合肥都市圈建设已由概念走向实践,由探索走向深入,产业合作日趋紧密,区域影响力显著提升。

  工业方面,圈内五市互联互通,积极推进各重点产业协调发展,积极推进一批汽车、家电、装备制造等产业合作企业巩固和深化产业配套协作,继续推进一批项目加快建设。如六安市星瑞齿轮、江淮永达等为主的一大批齿轮加工企业,成为江汽、合力等重要的零部件配套商;舒城杭埠电子产业园积极打造合肥电子信息产业配套基地。截至目前,各市合作在建的工业项目超过30个,总投资逾百亿元。

  区域重大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直接服务都市圈各市的合肥新桥国际机场已投入运营,都市圈各市及周边县区通往机场的快速连接线工程正在加快建设,其中,寿县高刘至新桥机场的快速连接线已建成通车。公路方面,连通淮南、六安、桐城、定远等地的快速公路网全面升级,合六路、合淮路、合安路合肥段已完工,合六南通道、合安路、淮六路等开工建设,国省干道建设成为全国样板。铁路方面,合肥都市圈轨道交通线网规划加紧修订,商合杭、合安客专等工程正全面推进,庐铜铁路基本建成;合肥至滁州至南京高铁,合肥至新桥机场至六安、合肥至巢湖至马鞍山城际铁路等项目已获批或纳入国家规划。

  共建都市圈,民生最受益。圈内城市实现“一小时通勤圈”、周边城市新鲜可口的蔬菜源源不断地运往合肥,据了解,合作共建基地年直接供应合肥市场的蔬菜总量已突破50万吨,间接带动周边基地供应合肥蔬菜120万吨,品种扩大到70多个。圈内完善一体化社会服务体系,推动社保一体化、公积金异地互认和转移接续、通信同城化、公交同城化、金融同城化,推进跨区域电子货币支付系统和即时兑付系统建设。通过推进要素市场一体化,既提升了都市圈的凝聚力、辐射力和带动力,又方便了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

  在环境保护方面,都市圈内走出一条“环境同治”之路。如稳步推进巢湖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加快实施环巢湖生态保护修复工程,已完成投资148亿元,建立重点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项目滚动储备库。合肥与六安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安排4000万元用于大别山水环境生态补偿,签订《跨界水体水污染联防联控合作协议》,加强跨区界河流联防联治;都市圈间还完成了黄标车数据库建设,加快实现黄标车数据共享;设定二手车转户准入标准,将机动车转户标准提高到国四标准,禁止黄标车相互转籍。截至去年11月底,合肥市已淘汰黄标车12217辆。

  深度融合,实现都市圈新的战略升级

  牛和湘透露,到2016年,合肥都市圈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4206.3亿元,财政收入2434.0亿元,固定资产投资15598.0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399.8亿元,进出口总额309.2亿美元,占全省比重分别为58.9%、55.7%、58.3%、54.0%和69.7%。

  程必定表示,“合肥经济圈”到“合肥都市圈”的转变,意味着圈内城市不仅局限于经济的合作,而更着眼于经济以外的文化、旅游、社会的综合发展。 “当前都市圈发展最迫切的是核心城市本身要创新发展,提升发展

  质量,加强辐射力,增强带动力。其次,城市之间加快合作,区域内城市优化资源配置。理想的都市圈发展应该是区域发展一体化、同城化以及发展水平的国际化。 ”

  胡艳分析,原先合肥等5城市交通基础设施一体化水平已经大大提高,但国际化和同城化水平低,离建设国际化都市圈目标还很远。未来合肥都市圈要实现多极带动、均衡发展、开放发展。

  根据规划,到2020年,合肥市初步形成长三角城市群副中心的综合功能,对其他市县发展有较强的引领能力,都市圈实现新的战略升级,城镇化率达64%左右。城市互动合作机制基本建成,一体化发展格局基本形成,同城化程度大幅度提升,初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城乡均等化;培育3—4个国家级或世界级的产业集群,高新技术产业占工业总产值的比例超30%,经济外向度超20%,成为在全国具有较大影响力的创新型都市圈,人均收入达到长三角地区的平均水平,生态环境质量居全省先进水平。

  ·背景链接·

  2006年

  省第八次党代会上明确提出合肥要“提高经济首位度,形成具有较强辐射带动力的省会经济圈”。

  2007年初

  省十届人大五次会议上进一步确定了“规划建设以合肥为中心,以六安、巢湖为两翼”的省会经济圈。

  2009年8月

  省委、省政府出台《关于加快合肥经济圈建设的若干意见》,正式将“省会经济圈”更名为“合肥经济圈”,同时把淮南市和桐城市纳入经济圈。

  2011年8月

  合肥经济圈再次扩容,包括合肥市、淮南市、六安市、桐城市和定远县。

  2013年底

  合肥经济圈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会议研究决定,同意滁州市整体加入合肥经济圈。合肥经济圈包括合肥、淮南、六安、滁州和桐城市。

  2016年2月

  省十二届人大六次会议上提出了推动合肥都市圈一体化发展战略,加快合肥经济圈向合肥都市圈战略升级,努力成为全省核心增长极乃至全国有重要影响力的区域增长极。

  2016年5月

  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的《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规划》将合肥都市圈纳入,标志着合肥都市圈上升为国家发展战略。

  2016年12月

  省政府办公厅印发《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规划安徽实施方案》,提出扩容升级合肥经济圈,增加芜湖、马鞍山市,完善都市圈协调推进机制,建设合肥都市圈,形成区域增长新引擎。

原标题:打造区域增长新引擎 来源:中安在线-安徽日报    作者:冯珉
皖北城际铁路网规划修改?安徽省发改委披露新进展
   中安在线、中安新闻客户端讯 近日有网友在人民中安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