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经济圈城镇体系规划初露容颜
以 合肥 为核心,带动合淮、合芜、合宁、合六、沿淮、合安六大产业发展轴带,构建整个经济圈“5射2纵1横”快捷铁路网,打造城际1小时生活圈。8月4日,在合肥经济圈城镇体系规划(2013至2030)评审会上,多名专家为合肥建设全国有影响力的品牌城市圈献言献策。
合肥经济圈1小时城际铁路网规划图
结构:以合肥为核心带动三个中心城市
合肥经济圈总体结构以“点轴推进”的形式,构建“一核三心、五带多极”的开放性空间结构,总面积4.7万平方公里,总常住人口2016万。
“一核”指合肥都市核心区,包括合肥主城区及其半径30公里左右的区域。合肥核心都市区空间结构为“双心两扇两翼”,双心指老城中心和新城中心,两扇为北扇和南扇,两翼为东翼(北部组团和东部组团)和西翼(西部组团和西南组团)。
“三心”指三个中心城市,包括淮南中心城区、六安中心城区、滁州中心城区。
其中,淮南城市综合功能区:从南城北矿走向统筹两岸,空间结构为一河映三山,四水筑四城包括4个城市组团:南部城区、东部城区、西部城区、北部城区。
六安城市综合功能区空间结构为多中心、组团式、轴向带型,具体以合六发展轴带动裕安开发区、淠河西区、城中区、城东区、城北区以及六安东部新城和大别山新型城镇化示范区。
滁州城市综合功能区空间结构为一轴一带三组团,一轴指来滁全发展轴,一带指沿苏产业带,三组团指主城、来安、全椒。
另外,桐城城市综合功能区空间结构为一带一核两心,一带指合庐桐发展带,一核指桐城中心城区,两心指双新组团、大关组团。
“五带”指合肥联动区域的五大城镇产业发展轴带,包括合淮、合滁宁、合六叶、合桐安、合巢芜发展带。
“多极”指多个增长点,多个县级中等城市和若干产业新城。
交通:构建1小时城际快速铁路网
为加强经济圈内城市之间的联系,本次规划的合肥经济圈范围将打造中部航空运输枢纽,开辟国际、国内航线,尽快推进新桥机场二期建设,六安独山、巢湖滨湖区建设以旅游和救援救灾为主的通用机场;淮南滨瓦埠湖新组团、滁州建设以公务机和警用为主的通用机场;在淮南、六安、桐城、定远、明光、凤阳等新建新桥国际机场的异地航站楼,增强新桥机场对外辐射。另外,适时启动合肥支线机场规划研究。
在提升国省道通达度方面,在新版《国家公路网规划》和《 安徽 省省道网规划调整》成果基础上,整体提升区域国省道网,每个县城至少一条国道通达,规划国省道4307.2km,其中国道10条。
在构建城际快速通道方面,提升现状3条国道,规划新增7条国道;远期城际间共规划的12条城际快速路,共计约1000km;沿客运快速通道、综合性快速通道适时开通城际 公交 线路。
为打造1小时城际通勤圈和生活圈,本次规划将构建整个经济圈“5射2纵1横”1小时快捷铁路网,包括合六、合安、合滁宁、合巢芜、合巢马城际;阜六铜、滁天城际;宁埠、宁阜城际。
协作:打造“434”旅游文化圈
打造“一核、四心、六带、多极”产业空间结构,一个产业发展先导核:合肥核;四个综合产业发展中心:淮南、六安、滁州、桐城;六条产业发展轴带:合淮、合芜、合宁、合六、沿淮、合安六大产业发展轴带;多个产业发展增长极:外围重要产业基地、产业集中区和产业园区。
加快重点产业园区建设,包括淮南煤化工基地、新桥空港新城、定远盐化工基地、苏滁现代产业园、金寨现代产业园、合肥中科智城。
促进文化产业合作发展,构建1个旅游文化圈。以“锦绣山湖,华彩皖都”为旅游总体形象,突出“大山大湖”旅游品牌,构建“434”旅游空间体系。
“4”个旅游中心城市包括合肥、淮南、六安、滁州,“3”个历史文化名城为寿县、桐城、凤阳,“4”大旅游板块指环巢湖旅游板块、大别山旅游板块、八公山与淮河风情旅游板块、琅琊山与大明文化旅游板块。
环境:将设“禁建区”、“限建区”保护生态
根据规划,未来合肥经济圈将打造“一核、一区、四廊、多斑块 ”生态体系。其中,一核指的是巢湖生态核——国家级环巢湖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一区指的是大别山生态保育区,以构筑长三角和长江中游地区的重要生态安全屏障;四廊则代表淮河、江淮运河(裕溪河+兆河)、滁河-驷马山生态廊道已经江淮分水岭四条生态廊道;最后的多斑块则是山、湖、采煤沉陷区和饮用水源地四类多个重点生态保育斑块。
此外,为保护重要生态资源,未来,农业保护用地、风景名胜区核心景区、自然资源与人文资源保护地区、水源保护区、生态敏感地区等将设为禁建区;而重要交通设施廊道与市政设施廊道、区域大型防护绿带、重要水体的流域性地区、旅游度假区以及其他生态保育空间将设为限建区。未来,城市发展将主要集中在规定的适建区范围中。
目标:建设全国有影响力的品牌城市圈
该规划的战略定位是将合肥经济圈打造成“一极”、“两基地”、“一枢纽”,总体目标是建设全国有影响力的品牌城市圈。
“一极”指长三角与中四角重要增长极,合、宁两大都市圈相互融合,共同组建世界级长三角城市群西部核心,并成为安徽省核心增长极,领衔江淮城镇群。
“两基地”指国家重要的自主创新基地,全国重要的现代产业基地。
“一枢纽”指加快推进圈内铁路、公路、航空、水运、城市和城际 轨道交通 建设,形成以合肥为枢纽,淮南、六安、滁州及桐城为重要节点,各种运输方式有效衔接的一体化综合交通体系,成为全国重要的综合交通枢纽,承东启西、贯通南北。
据介绍,《合肥经济圈城镇体系规划(2013至2030)》通过专家评审后,下一步将报安徽省政府审批,而后将面向全社会进行公示。(吴婷婷 通讯员 蔡桂林 武家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