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经济圈升级都市圈:瞄准打造全国区域增长极
记者从省发改委获悉:合肥都市圈内各市共同努力、协同推进,在规划编制、基础设施、产业融合、要素市场、体制机制等一体化发展,取得了诸多实质性成果。2015年,合肥都市圈实现GDP9107亿元,财政收入1533亿元,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3761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9780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661亿元,进出口总额236亿美元,占全省比重分别为41.4%、38.2%、38.3%、40.8%、41.1%、48.3%。
据了解,2009年,安徽省委作出加快合肥经济圈建设的战略决策。2016年,省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推动合肥都市圈一体化发展,创建国家级合肥滨湖新区,加快建设合肥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副中心,形成全国有重要影响力的区域增长极。从经济圈到都市圈,两字之差,彰显了经济圈新的、更高的定位。
目前,合肥都市圈抢抓安徽省列入国家系统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国际航空港建设、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筹建等机遇,扎实推进一体化发展。在通勤互联、产业融合、环境同治、资源共享等方面,都取得了良好成效。
通勤互联。实现圈内基础设施共建共享、互联互通,初步形成了“1小时通勤圈”。航空方面,都市圈各市通往合肥新桥国际机场快速连接线工程加快建设。公路方面,联通淮南、六安、桐城、定远等地的快速公路网全面升级,公路建设成为全国样板。合六路、合淮路、合安路合肥段已完工;合六南通道、淮六路、滁淮高速等开工建设;S316庐城至桐城段、S311乌曹路改建工程完成方案设计。铁路方面,合肥都市圈轨道交通线网规划正在修订,庐铜铁路开工建设,合淮、合六、合宁等城际铁路前期规划工作正在开展。水利方面,引大别山优质水源、引江济淮调水工程加快推进,长江、淮河和巢湖防洪工程深入实施。合肥港综合码头二期主体工程基本完工,店埠河、杭埠河等航道升级改造工程加快推进。
产业融合。加快产业一体化空间布局,初步形成了以合肥为中心、以交通干道为轴线的放射状城镇体系和产业基地,“走廊效应”日益显现。工业方面,谋划“十三五”重大跨区域合作项目近150个,计划总投资7000多亿元。积极推进合肥都市圈内汽车、家电、装备制造等产业已合作的企业巩固和深化产业配套协作,继续推进一批项目加快建设。农业方面,2015年新增合作共建供肥蔬菜基地面积1.87万亩,累计合作共建供肥蔬菜基地15万亩;重点推进龙头企业跨区域合作和跨市发展,支持农业龙头企业加大在圈内投资力度和建立生产基地;园区共建方面,支持寿县蜀山现代产业园加快建设,积极推进包河-舒城、包河-桐城、高新-霍邱、肥东-定远、肥西-明光等园区共建工作。旅游方面,联合举办2015年合肥都市圈(济南)推介会,开通合肥至桐城市、霍邱、寿县、舒城、定远旅游直通车,区域旅游市场一体化进程加快。
环境同治。巢湖流域国家生态文明示范区获批,舒城县、金安区等纳入巢湖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范围,环巢湖地区生态保护修复工程加快推进。合肥与六安签订丰乐河流域水污染防治联防联控协作方案,目前丰乐河水质达到地表水Ⅲ类标准;与六安建立生态补偿机制,每年拿出1亿多元引入大别山优质水源;合肥市水生态文明城市试点建设实施方案获省政府批复。推进秸秆联合禁烧,在两地交界处开展联合执法,分清责任主体,取得良好成效。
资源共享。建立人才交流培训机制,开展干部交流锻炼等活动,先后选派9名年轻干部和业务骨干到滁州市和六安市对口挂职,分批接收了六安市、淮南市、定远县38名优秀干部来肥挂职锻炼;五市市委组织部、人社局联合举办2015年合肥都市圈五市人才招聘大会和网络招聘大会,加强培训资源合作。圈内各市联合组织开展了人力资源对接会5场,服务企业80多家,提供岗位6000多个,1264名劳动者与企业达成就业意向。公积金异地互认和转移接续工作有序推进,已落实住房公积金缴存实行异地互认,受理都市圈内城市间异地贷款843户,金额2.23亿元。已实现都市圈内城市异地就医联网结算,工伤保险可委托调查、鉴定;已建立协助认证机制和失业保险无障碍跨地区领取机制。
来源: 人民网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