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经开区:转型升级最大的自信是开放

22.12.2014  17:28

  10月9日,合肥港二类水运开放口岸获国家批准;9月22日,长江经济带海关区域通关一体化改革在长三角合肥等5个海关率先启动;11月28日,上海自贸区14项监管创新制度在合肥海关推广;12月1日,长江经济带“十二城海关如一关”;12月2日,长三角三省一市主要领导座谈会在上海召开,安徽首次以正式成员身份参加,合肥经开区迎来了真正意义上的“大通航、大开放”时代。

  30年前,为加快推进我国改革开放,国务院决定设立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合肥经开区发展虽然只有21年,但取得的成就有目共睹。作为我国中西部地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之一,合肥经开区不沿边,不靠海,不临江,但在200多个国家级经开区位次排序中,合肥经开区位居前列,在中西部国家级经开区中蝉联第一。其中,体制创新指标排名全国第一,生态环境指标排名中西部第一。

  目前在国际国内环境发生大改变的新常态下,合肥经开区如何适应经济新常态,续写更大辉煌,未来该怎样定位自己?当记者把这个问题抛给合肥经济技术开发区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姚卫东时,他没有直接回答,对着沙盘,他一一历数了在72.72平方公里建成区上每一个方格如何优化布局,对新近划入快速建设中的合肥空港经济区域,则充满着更大的自信和期待。

  合肥经开区人表示,他们对外开放,就是三件事:一是大通道建设,打通水、陆、空、通讯网络等全方位的开放通道,与周边、与世界形成便捷联系,比如派河码头、新桥机场等;二是大通关;三是大平台建设,推进出口加工区、保税区等开放平台建设。有了这三样,发展开放型经济,就有了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