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经开区 以创新引领发展

16.02.2017  17:35

坐在我们这个指挥大厅里,就能听到几十公里外地下管网漏水时的水滴声。”通过将一种智能监测球植入供水管网中,清华大学合肥公共安全研究院就能随着智能球在水管中的来回流动,及时、准确地检测出每一处管网渗漏点。院长助理梁光华介绍说,水环境安全监测与污染预警溯源,也是该院的重要技术成果,根据每个企业排污的的不同特征,就可排查排放污水的企业。

这座致力于打造全球顶尖的公共安全研究机构,不仅是清华大学和合肥市政府合作共建的重大科技创新项目,更被合肥经开区视为“区校合作”的新样本。依托清华大学的技术、人才优势,构建从基础理论到技术创新、成果转化的完善体系,一个国际一流的公共安全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基地正在崛起。

创新,始终被合肥经开区视为发展的永恒使命。今年以来,该区布局重大协同创新平台,建设高规格的产业技术研发中心,并加大政策扶持力度,为抢占行业未来制高点布下关键棋局。创新,已成为推动该区转型升级的不竭动力。

延伸通道,激活源头。通过完善“研发—中试—产业化”的创新链条,合肥经开区积极探索委托研发、共建实体、科研院所转制、建立技术中心等模式,加快科教资源转化步伐,进一步激发出深藏在“科技富矿”里的创新生产力。目前,该区社会研发投入占生产总值比重为3.4%,到2020年将提高到4%以上。

合肥经开区不断拓展与清华、哈工大等高校和中科院、通用研究院等院所的深度合作,对接科技成果攻关、转化和产业化运用。截至目前,全区在建“双创”平台面积为108万平方米,形成了清华合肥公共安全研究院、联想研发中心、清华启迪科技城、东湖高新合肥创新中心、哈工大机器人 (合肥)国际创新研究院、高校三创园“六大创新平台”。

在接连引入清华大学、哈工大等“脑力资源”之后,合肥经开区重新梳理其下辖丰富的高校资源,并将其视为创业创新的关键力量。日前该区出台的学区合作实施方案,更是打破了区校之间的“玻璃门”,全面建设产学研对接平台。 “区校合作是一个支点,撬动的是我们由产业承接地晋身产业创发源头的转型升级战略。”该区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杨伟说。

2016年11月初,坐落在合肥经开区的联想全球研发中心启用,它每年能够完成30多款电脑新产品的试验开发和测试验证。其中的笔记本电脑显示屏分析实验室,可以对电脑屏幕的亮度、色域以及对比度进行精准分析,从而为前端研发和生产提供基础大数据。

在这个研发中心里,已经拥有27个行业先进的实验室,技术团队人数超过600人。正因为有了强大的科技研发做支撑,合肥联宝公司每年可以生产2000万台笔记本电脑和500万台平板电脑。公司副总裁刘纯芝表示,有很多创新的想法,包括开发的创新、流程的创新,都会在研发中心去实现。

我们的创新能力培育、技术研发,都是围绕产业而动,这最终将形成一个完整的产业创新生态。”杨伟介绍说,作为一个传统的制造业大区,在创新生态影响下,全区高新技术企业如今已达100多家,其中产值超50亿元企业12户,超10亿元企业49户,超亿元企业119户,全区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近2000亿元,占到工业总产值的60%以上。

企业研发能力的增强离不开政府的扶持带动。为提升企业创新能力,合肥经开区制定出台了新型工业化、科技创新等7个专项政策,2亿元政策资金惠企生效。 2016年1-10月份,该区技术改造投资180.8亿元、增长17.2%,占工业投资总量的65%以上。在这样的政策导向下,该区培育出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创新型领军企业,加快了园区的创新转型升级。

推动产学研用融合发展,坚持追赶与引领并举,选择重点领域攻坚突破,由“跟跑”“并跑”变为“抢跑”“领跑”。合肥经开区以创新塑造引领性发展,让一个传统制造业园区在转型升级中实现了突破。(记者 李长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