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米”字形高铁网渐成型 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地位初现

21.10.2015  12:52

  “十二五”时期是合肥发展极不平凡的五年,也是迈入新阶段、实现新跨越的五年。面对国内外环境的复杂变化和重大风险挑战,合肥坚持以创新转型升级为主线,突出改革推动,强化创新驱动,着力加快科学发展、跨越发展、和谐发展、绿色发展,“十二五”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和任务将胜利完成。今日起,本报推出系列报道,展示合肥“十二五”以来的奋进与成绩。

 

  6月28日,有着“中国最美高铁”称号的合福高铁开通运营,安徽省首条南北高铁纵贯线形成,以合肥为中心的“1、2、3、4、5小时高铁都市经济圈”得以确立,合肥跃步成为名副其实的高铁枢纽。商合杭高铁、合安九高铁、郑合高铁、合蚌连高铁……将来,合肥“米”字形高铁网络逐步成型,“水陆空”立体大交通全方位构建,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地位将愈加凸显。

 

  像飞速发展的铁路一样,“十二五”以来,合肥也迎来了长足进步,“十二五”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和任务将胜利完成,“大湖名城、创新高地”建设迈出坚实步伐、展示崭新形象。

 

  总体实力 成为全国发展最快省会城市之一

 

  “合肥市紧紧围绕‘新跨越、进十强’的总体要求和‘大湖名城、创新高地’的战略定位,走上了创新转型升级的科学发展之路,成为全国发展最快的省会城市之一。”合肥市发改委相关负责人这样总结合肥的成长与变化。

 

  数据是单调的,但是对于合肥人而言,却又是最生动的。在全国26个省会城市中,合肥主要经济指标总量大多由“十一五”之初的20位左右,上升至10位左右。

 

  2014年,合肥GDP达到5158亿元、占全省的24.7%,增长速度为10%,保持两位数增长,居全国省会城市第8位。这一年,合肥不少指标均呈现争先进位的良好局面。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2126.6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5385.2亿元、财政收入880.7亿元。

 

  城市功能 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地位初步显现

 

  合福高铁开通之后,在合肥与沪汉蓉铁路“交叉”,形成合肥“十字架高铁框架”,为合肥的“米字形”高铁网完成一块重要拼图。

 

  从合肥南站出发,可以1小时到南京、徐州、黄山、六安、宿州、蚌埠、芜湖,2小时到武汉、杭州、济南,3小时到上海、济南、天津、南昌,4 小时到北京、福州、长沙,5个小时到温州、厦门、青岛。以合肥为中心的“1、2、3、4、5小时高铁都市经济圈”确立起来,让合肥成为名副其实的高铁枢纽。

 

  随着4E级新桥国际机场开通运营、合肥港综合码头建成使用、总里程458公里的合六、合马、合铜、合淮等7条国省公路干线改造基本完成,155公里环巢湖旅游道路全线贯通,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初步显现。

 

  创新能力 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力争年内破千户

 

  数据统计显示,今年1-9月,合肥发明专利申请12139件,同比增长69%,发明专利申请量保持在全国省会城市第5位,增幅位居省会城市十强首位。发明专利授权2261件,同比增长60%,提前并超额完成全年目标任务。发明专利授权量位居全国省会城市第10位,增幅位居省会城市十强第2 位。

 

  作为国家首批创新型试点城市,近年来,合肥在自主创新的道路上迈出了铿锵步伐。合肥自主创新主要指标已全部进入全国省会城市“十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数居第8位。

 

  目前,合肥拥有新认定国家高新技术企业231家,总数达862户,企业的研发机构、研发投入、研发人员和授权专利量均占全市70%以上。合肥今年将争取实现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长14%以上、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总数突破1000户。

 

  生态环境 天更蓝了水更清了

 

  近日,网络上开始盛传一组照片,它们被拍摄于不同时间段、合肥的不同区域,相同的是,这些照片都拥有湛蓝的天空,网友们将这称之为“合肥蓝”。

 

  经济在发展、环境在变好,这是合肥坚持生态优先获得的良性循环。

 

  2014年,合肥空气质量优良天数190天,比上年增加8天;可吸入颗粒物浓度为113微克/立方米,比上年下降1.74%。

 

  截至去年6月份,合肥已经建成12座污水处理厂,并陆续开工建设环巢湖地区67座污水处理厂,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在全国36个大中城市中率先达到95%。

 

  备受关注的巢湖治理同样取得不小的进步。通过综合治理,巢湖总体水质由劣V类转为V类。2014年,省确定的合肥巢湖流域11个国家考核断面中,7个达到考核要求,3个基本达标,创历史最好水平。(来源:江淮晨报)

责任编辑:  一米阳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