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筑梦大湖名城 试翼创新高地

25.06.2014  16:22
    青年最有朝气,青年最富梦想。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国青年一代必将大有可为,也必将大有作为。这是“长江后浪推前浪”的历史规律,也是“一代更比一代强”的青春责任。         云烟漫卷,薪火相传。在合肥这片土地上,伴随着中国革命、建设、改革,一代代青年以青春和智慧,以奋斗和奉献,创造了无愧于党和人民、无愧于时代的光辉业绩。           市委市政府历来高度重视青年、关怀青年、信任青年,对青年一代寄予殷切期望,对共青团工作不遗余力支持。在市委市政府坚强领导下,市十三次团代会以来的五年,合肥共青团紧紧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团结带领各界青年,投身合肥建设,争做时代骄子,谱写了共青团事业蓬勃发展的新篇章。           1服务——深耕在脑海中的意识           2014年4月26日下午,伴随着现场“我们结婚吧”的欢快旋律,“孔雀东南飞”传说的发祥地庐江县汤池镇,在丝丝细雨中迎来60对85后新人。           团组织做红娘,已经不是第一次。去年团市委就主办了“5·20”万人相亲会和婚庆文化产业博览会,今年,集体婚礼的成功举办,团市委已经形成了“相亲会-婚博会-集体婚礼”完整服务体系,全力支持青年人才在合肥安家立业。           “我们就是为年轻人搞服务的。”这句话已经成为合肥各级团干部常挂嘴上的口头禅。           走近青年,尽心服务办实事。今年3月,团市委负责人带队来到肥东县元疃镇塘西村。在这里,大家了解到大学生村官曹铮创办了“肥东县雏鹰农业有限公司”遇到了资金瓶颈。           团肥东县委的工作人员找到了县人社局、县担保公司争取资金,团市委请来了从事苗木生产的青年企业家作为创业导师,与曹铮等人进行座谈,开展资金和技术对接。           “只有走进基层,才能真正倾听青年群众呼声,征求到真实的意见和建议。”在团市委负责人看来,团组织开展工作必须围绕青年成长成才、身心健康、就业创业、社会融入、婚恋交友等各方面的需求来进行。           托之空言,不如见之实行。全市各级团组织不断深化服务,落实处,解急需,结硕果。           ——五年来,服务青年就业创业迈上更高台阶。成立市青年创业者协会、省大学生创新创业促进会合肥分会。开展大学生等青年就业专场公益性招聘会91场,举办“合肥市创业就业服务进校园”活动12场,共组织1600多家企业提供就业岗位近4万个,服务近2万名青年实现就业。建立青年就业创业见习基地91家,为在校大中专学生提供见习岗位2700多个。           ——五年来,帮扶困难群体取得更多成效。积极争取社会各界支持,多渠道筹措资金,组织开展“爱心照亮求学路”困难大学生助学、建筑行业捐资助学、“1+1”助学、百家团委助百户、青年文明号集体济困助学等一系列助学活动。积极为爱心企业和爱心人士牵线搭桥,进行结对帮扶,资助大中小学生。全市83支志愿者队伍与3万多名农民工子女结对,累计开展志愿服务近500次。           ——五年来,青年志愿服务形成鲜明品牌。承担中博会、四体会、金鸡百花电影节、徽商大会、家博会等大型赛会(展会)的志愿服务工作,组织志愿者参与广州亚运会;累计招募选拔赛会志愿者近1万人次,组织200多场(次)专题培训,提供志愿服务近30万个小时。拓展非公企业志愿服务领域,建立116支非公企业青年志愿服务队。推动出台我省首部志愿服务地方性法规《合肥市志愿服务条例》。           2引领——驻扎在灵魂里的责任           今日之合肥,其行进也迅疾,其承载也厚重。全市上下正在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努力打造全面深化改革先行先试“合肥版”,全力打造“大湖名城、创新高地”。这既需要全市上下同心同德、奋发进取,更需要广大青年勇立潮头、建功立业。           引领青少年积极向上、有志有为,是团工作的重中之重,是各级团组织义不容辞的责任。但如何让思想引导变得不再乏味和说教?不久前,结合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团市委开展了“心系青年大调研”活动,提出了“六个一”目标,即:搞一次宣讲、办一批实事、参加一次劳动、交一批朋友、结一个对子、做一次沟通。“就是要当青少年信赖的贴心人。”团市委负责人说。           五年来,一大批青年投身合肥建设与发展的火热实践,庐州大地处处涌动着青春力量。成绩来之不易,使的是久久为功的韧劲,下的是艰辛深耕的苦功。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青少年。大力实施分层分类教育,抓住新中国成立60周年、建党90周年等重要时间节点,广泛开展“我的中国梦”、“我与祖国共奋进”、“高举团旗跟党走”、“红领巾心向党”等主题教育实践活动,全面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和团的十七大精神。           ——不断丰富青少年文化阵地。在《合肥日报》等市属媒体集中开设宣传专栏25次,与《合肥晚报》合作开设两周一期的《青春加油站》专版。全省唯一在市级电视台开设“小孩演一圈”少儿节目。出版发行图书《问合肥才俊——对话合肥新青年》、《青年工作思考与探索》和音像制品《飘扬的红领巾》。创办发行《合肥青年》和《合肥共青团》杂志,在《中国青年报》等国家级媒体刊载200余篇宣传报道。           ——广泛传播志愿服务理念。开展“共青火炬暖万家”青年志愿者社区接力共建活动,362个城市社区与青年志愿者服务队结对。全市各级团组织和志愿者队伍广泛组织志愿服务活动进社区、进农村、进学校、进公共场所。合署设置青年志愿者工作部,加强学校、企业、社区和行业部门的青年志愿者组织建设,形成了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多层级青年志愿者组织网络。           ——运用新媒体提升凝聚力。建立共青团官方微博微信711个,在全市首批进入政务微博发布厅,开展“最美瞬间”微博评选活动;创作青春微电影,制作青年微访谈;充分利用合肥共青团网站扩大对外宣传,与合肥在线网站联合创建“青少年之家”栏目;在全省率先创办手机报青年版,编发154期,受众近800万人次,全市共青团新媒体和思想文化工作系统化格局逐步形成。           3创新——流淌在血液里的基因           一张红彤彤的存折,上面记录着志愿服务队员曾经从事的爱心巡逻、义务拔草、清扫保洁……今年3月,庐阳区三孝口街道西平门社区出现了这种爱心存折。储户可用“爱心银行”存储的积分,去社区“爱心超市”兑换相应积分值的物质救助或接受志愿者服务。           一个创新小举措,赢来志愿服务新高潮。         思路决定出路,面对工作新形势,团的工作理念就得跟着变,这是合肥各级团干的共识。           去年,一则《基层团干微博卖瓜记》的新闻,登上了《中国青年报》的头版。2013年7月,肥西县柿树岗村50多万斤西瓜找不到买家。怎样尽快帮农民把西瓜卖出去?柿树岗村团支部书记、大学生村官朱慧想到了微博。求助微博出现在新浪微博上,随后被大量转发。           与此同时,团市委也行动起来,与数家平面、网络媒体取得联系,组织策划了以“爱心西瓜”为主题的销售方案。           创新,是合肥固有基因,也流淌在各级团组织干事创业的血液里。           ——创新青年培养机制,造血功能得到新提升。连续举行两届青年创业大赛,内容涉及农业生产、加工制造、网络运营、新型能源、发明创造、专业教育等各行各业,注重项目选拔和创业青年成长相结合。参赛者除可获得金融机构提供的最高达100万元的创业基金外,在政策、场地、贷款等方面也有相应优惠政策。以此为契机,成立了安徽省大学生创新创业促进会合肥分会,帮助广大学生在创业政策、资金、场地、培训等各方面获得更好、更多的扶持。           ——营造“无差别”成长环境,社会治理实现新突破。创造性地开展服刑在教人员未成年子女服务管理和预防犯罪试点工作,实施“亲情互动”、“开心伙伴”、“服务连心卡”、“无差别活动”等服务项目,制定乡镇(街道)“六个有”工作标准,推动工作规范化。2次被中央电视台专题报道,4次在全国会议作交流发言。成立全省首个市级预防青少年犯罪研究会,建成运营市12355青少年服务台。2014年,合肥“未成年人刑事案件社会调查员制度”被中央综治办、共青团中央、中国法学会评为未成年人健康成长法治保障制度创新优秀事例。           ——开展“区域化大团建”,自身建设得到新发展。打破街道内行业、层级、所有制界限,发挥街道团工委的枢纽作用,推动区域内实现组织共建、资源共享、阵地共用、工作联动,把街道建成团的工作“桥头堡”。建立非公企业团组织3057家、新社会组织团组织115家、驻外团组织19家,有效扩大了团组织覆盖面。把服务资源、力量、项目集中,根据青年“微需求”开展“微服务”,搭建以团组织为核心,以青年联合会、团系协(学)会、少先队工作委员会等组织为延伸,辐射带动青年社会组织孵化和青年自组织发展的工作格局,承担起政府社会管理服务的部分职能。           天下之事,虑之贵详,行之贵力。           2014年5月4日,省委书记张宝顺在合肥参加“我的中国梦——奋斗的青春最美丽”主题团日活动时指出,青年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全省广大青年要勇于担当,锐意进取,在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实践中绽放青春,为建设美好安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出新的更大贡献。”谆谆嘱托,其情也真、其意也切。           2014年4月30日,在合肥市纪念五四运动95周年座谈会上,省委常委、市委书记吴存荣强调,全市各级党组织要站在对合肥未来和青年发展负责的高度,进一步加强和改善对青年工作的领导,为共青团事业蓬勃发展创造良好环境。           九万里风鹏正举。展望未来,庐州大地青春舞台别样精彩……           相关新闻           把新思维融入审判实践中
    ——记优秀团代表、市中院民四庭庭长凌岩
    成为一名优秀的法官难不难?答案是肯定的:难!如何做?怎么做?在团代表、合肥市中级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委员、民四庭庭长凌岩眼里,不仅需要平时的努力,还需要随时更新业务知识,将新思想、新思维融入到审判实践中。
    今年39岁的凌岩,作为合肥市中院民四庭庭长,他的主要任务就是带领团队审理房地产和劳动争议案件。
    “审理房地产和劳动争议案件,涉及矛盾冲突很多,这对我们审判团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凌岩介绍,民四庭团队70%都在35周岁以下,是一支年轻而富有活力的集体,如何将新思想、新观念融入审判实践是“主攻”方向。结合实际,凌岩提出,以打造“一流房地产和劳动争议案件审判庭”为目标,推动法官从办案型法官向复合型法官转变,逐步建立审判运行态势分析机制、审判资源动态分配机制和审判经验调研转化机制。
    一个好法官不仅要在法庭上起作用,凌岩认为,将审判工作与社会联动形成良好工作格局也很重要。为此,他带领团队多次深入农村、企业进行相关法律讲座,并大力推行裁判文书上网公布,在全市法院率先开展庭审同步录音录像、同步记录、同步显示庭审记录。
    在凌岩的带领下,近两年,民四庭年均审理案件1681件。2013年,民四庭审理案件1818件,法官人均办案170件,法官个人最高结案达277件,审理案件数、审结案件数、法官人均办案数、法官个人最高结案数均创历史最高,5名审判员进入法院办案综合考核前十名,一批青年法官被培养成审判骨干,成长为专家型审判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