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稳居全省经济最具活力增长极

01.09.2015  18:44

  省经济信息中心近日发布“十二五”时期安徽区域经济格局分析报告。报告显示,转型发展启动早且产业结构较为优化的合肥、芜湖等市在全省经济中的比重显著上升,其中,合肥更是稳居全省第一梯队,带动皖江示范区比重持续提升。

  合肥稳居安徽第一梯队

  报告分析了全省区域经济格局出现的一些新变化,发展阶段及转型程度的不同是全省区域经济格局变动的主因。在全省区域经济格局中,2014年与2010年相比,比重上升和下降的市各占50%。其中,GDP比重变化最大的是合肥、淮南、马鞍山,合肥比重提高近1.4个百分点,居全省首位,淮南、马鞍山降幅均在1个百分点。

  报告根据上升和下降的幅度,省经济信息中心将16市划分为五个梯队。第一梯队为比重显著上升的市,主要有合肥、芜湖,这是我省经济发展最具活力和潜力的两大增长极,经济总量已超过全省的三分之一,达到35.5%。

  数据显示,“十二五”前四年,两市GDP比重持续上升,分别由2010年的23.1%、10.5%提高至2014年的24.5%、11%,两者上升幅度合计达1.9个百分点,其中合肥上升幅度位居全省第一。两市经济总量在全省中的位次始终保持在前两位。

  各市经济增长变动直接影响着合肥经济圈、皖江示范区和皖北地区三大区域板块。其中,在合肥、芜湖、宣城等市带动下,皖江示范区GDP比重逐步提升,2014年GDP占比达65%,比2010年提高0.7个百分点,居三大板块之首。

  产业转型升级拉动经济增长

  省经济信息中心相关人士分析,区域经济格局变动有一定的阶段性和周期性特征,且每个阶段的影响因素可能有所不同。纵观全省,“十二五”时期区域经济格局变动主要受宏观经济环境变化、产业结构、转型发展等因素影响。

  报告指出,产业体系较为完整的市应对市场风险的能力较强,经济运行较为平稳,GDP比重趋于上升。合肥、芜湖等市就主要得益于较为齐全的产业结构和发展良好的主导产业支撑。其中,2014年,合肥六大主导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的63.4%,同比提高1.6个百分点,一批发展前景好且带动力强的大项目建成投产。

  在此基础上,皖江示范区正加快转型升级,合肥、芜湖的电子信息、机器人、新能源汽车等产业已形成一定规模,呈现集聚化发展,渐成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而且,合肥、芜湖等市的自主性较强,市场极具活力,体制机制相对也较为灵活,产业发展紧跟市场需求变化和国家产业政策导向,经济持续稳健发展。

  突出多极支撑联动发展

  针对安徽区域经济格局的新变化,专家也对优化格局提出建议:区域发展要更突出多极支撑,强调差异化、特色化和协调联动发展。安徽原有区域经济板块渐趋成熟,未来应继续巩固推进,结合区域格局新变化,可进一步扩容合肥经济圈。

  相关人士也建议,要强化皖江示范区对全省经济增长的引领作用,从城市品质提升、产业基地打造、对外联系度提高等方面推动合肥国际化发展;鼓励合肥、芜湖紧跟国内外产业趋势,大力发展智能机器人、新能源汽车、电子信息等高新技术产业,以及文化传媒、移动互联网等新兴业态,深度布局全球产业链。

  此外,全省还可着力推动跨区域联动发展。围绕长江经济带、“一带一路”等建设,完善提升省内区域发展规划,以规划为引领加快全方位等高对接长三角,推动与苏浙沪区域经济的深度融合发展,以高水平承接长三角辐射为契机推动省内区域发展尤其是皖江地区的率先转型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