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积极为“三农”融资“牵线搭桥”

05.06.2015  14:09

  近年来,合肥农业产业化发展迅猛,农产品加工业已成为全市继家电、装备制造业之后的第三大支柱产业,引领现代农业发展。但依然存在着发展瓶颈,如融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三农”发展。加强融资对接,势在必行。近日,合肥成功举办农业产业化政策培训暨银企对接会,吸引了近300家企业、合作社种养大户参加培训和对接,效果良好。而这只是合肥加强“三农”融资对接的一个缩影。

   搭建服务“四大平台”

  为了加强融资对接,合肥充分发挥政府服务功能,重点搭建服务“四大平台”,分别为:创建农金对接平台、完善土地流转交易平台、建立融资担保平台、开通项目推荐和奖补申报平台。

  在创建农金对接平台方面,合肥先后与民生银行、邮储银行、农业银行、科农行等十余家银行进行对接,扩大企业融资渠道,并与国元农业保险合作,在全国率先实施农业保险提标,将专业大户、家庭农场等规模以上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水稻种植保额标准提高,降低生产经营风险。

  今年,合肥将依托市公共资源交易平台,积极完善土地流转交易平台。今年以来,全市土地承包经营流转、林权、水面经营权、集体资产租赁等农村产权交易261宗,成交额8.69亿元,平均增值24.3%。

     合肥与国有独资合肥国控担保公司合作,设立了3200万元融资担保基金,为农村中小企业融资提供政府担保,通过中小企业担保资金推荐的企业贷款担保费最低可达0.8%,大大降低了企业的融资成本。

  此外,合肥建立了融资项目行业主管部门定期推荐制,选择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科技含量高、竞争力强、信誉高、带动作用明显的企业优先予以推荐,公开贷款贴息项目奖补细则,开通项目申报网上备案平台。

   创新融资“六大模式”

  为了助推“三农”发展,合肥创新开发了融资“六大模式”,分别为:权能抵押信贷模式、政银担模式、融资联盟共同基金模式、“政银企”模式、小额贷款保证保险模式、产业链互担模式。

  合肥在全国省会城市中率先出台了《关于金融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的指导意见》,推广新型抵质押担保方式,助推“三农”发展。合肥洽洽、燕之坊、肥西老母鸡等企业通过商标专用权质押融资近8000万元。

  市财政出资3200万元与国控担保合作设立市级融资性农业担保基金,开发出政银担融资模式,合作银行提供优惠的贷款利率,服务于有担保抵押物的成熟型企业。截至目前,融资担保资金累计担保项目141个,累计担保金额3.25亿元,支持企业42家。

  合肥创造性开发了融资联盟共同基金模式,参加该联盟的民生银行合肥分行按注入资金1:10比例放大确定贷款授信总额度,33家企业获得7130万元贷款。

  今年,政府财政出资600万元建立风险补偿基金,与合作银行共同承担相应的风险比例,开发“政银企”融资模式,申贷合作社、家庭农场缴纳贷款额10%的保证金,实行无抵押或弱抵押贷款。

  合肥在全省率先创新小额贷款保证保险,发挥财政、金融、保险协同创新作用,由政府设立风险防范基金,推广农业小额贷款保证保险,破解抵押担保难题。庐江县已发放农业小额保证保险贷款7000余万元。

  为满足经营主体个性化融资需求,合肥金融部门、担保部门与龙头企业链接的上下游产业链展开合作,开发了产业链互担融资模式,由龙头企业出资担保,申贷企业、合作社、种养大户缴纳贷款额10%的共保基金形成资金池,担保机构资金池资金10倍放大。目前,由该模式形成的徽商银行“正大助农贷”、邮储银行“华亿贷”共发放贷款近500万元。(合肥在线-合肥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