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科技创新收获一路风景
新跨越——在全国26个省会城市中,技术合同交易额上升1位,列第八;发明专利申请量上升2位,居第九;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数继续保持第八位;研发投入占GDP的比重上升4位,至第五位。
新突破——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突破千亿;电子信息产业产值突破千亿;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首次花落合肥;企业首次获得国家发明专利奖;股权与分红激励总金额首次突破亿元;中科大先进技术研究院主体建成运行,成效显著。
新品牌——新获批全国知识产权示范城市、全国首批“智慧城市”试点城市、首批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示范城市、首批信息消费试点城市,第八次蝉联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称号……
不必赘述,这是合肥去年在科技创新领域创造的一系列辉煌成就。
省委常委、市委书记吴存荣指出,创新是一条“沉默者的长跑”,是一条艰苦的“长征路”,是一条“没有出口的高速公路”,必须坚定不移走下去。市长张庆军也曾表示,合肥将为各类主体在肥进行科技创新提供最优环境。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同期,到2020年,我国将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微观层面,一座城市的生长路径,由其内在的创新逻辑决定。以科技创新著称于世的合肥,在打造国家创新型城市的进程中,不断发力,科技创新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支撑引领作用,不断增强。
动力十足,抢占转型发展制高点
今年5月,未来网络试验设施合肥先导试验网开通仪式在中科大先研院举行。简洁的仪式,却建起了一座“里程碑”。未来网络,即下一代的网络,更安全、更高效、更绿色、更稳定,其先导试验网的“大脑中枢”将设在合肥,此举抢占了世界信息产业的制高点。与此同时,量子通信京沪干线的控制中心也将设在合肥。
“合肥之前就建成了全球首个城域量子通信试验示范网,标志着大容量的量子通信网络技术取得关键突破。”市科技局有关负责人介绍,合肥屡屡在一些“国字号”重大科研项目上赢得信任,获得担当,是基于合肥厚重的创新积淀。
一旦占据制高点,各类资源要素注定纷至沓来,形成产业的力量。合肥,正在打造千亿级的国际智能语音产业园项目;制定了集成电路设计公共服务平台方案,引进14个集成电路产业项目集中签约,总投资达75亿元,且尚有23个项目在紧张推进。
集聚产业,支撑转型升级,合肥打出系列组合拳,但其中的“先行先试”格外引人注目。合肥18路公交线路上,一辆辆纯电动公交车来回运行,这是世界上第一条批量商业化运行的电动汽车公交线路,政府采购显示出合肥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决心和魄力。如今,已有9109辆新能源汽车在全市推广,在建及筛选公交充电桩451个,上路运营电动出租车115辆。
以“先行先试”为特色的“组合拳”作用不断发挥。1~7月份,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实现产值2582.9亿元、增长20.2%,占全省比例超过1/3,“排头兵”的带动作用凸显。前7个月,合肥发明专利申请5198件,实现48.34%的大幅增长,升至全国省会城市第八位;发明专利授权1093件,增长24.06%,升至全国省会城市第九位;全市技术合同成交额达41.74亿元,增长34.1%。“这些两位数以上的大幅增长,说明企业等创新主体空前活跃。”市科技局有关负责人分析。
潜力无限,创新要素俱备
企业,是科技创新最重要的主体。上半年,合肥新认定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达199家,创历年最高,若平均算,每一天就有一家企业被认定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同时,新获批国际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基金59项,争取资金4599万元。708户国家高企上年度享受税收优惠13.35亿元、比上年增长20%,政策落实率95.1%,为历年最高;新获批“城市交通管理集成与优化技术公安部重点实验室”,使重点实验室总数达到130个;新认定省级科技孵化器1家,总数达到22家。
人才,尤其是高端人才,是科技创新的最直接实施者。上半年,合肥在全球范围内对接高层次人才团队51个、人才253人(其中院士5人),新入选千人计划24人,总数达到146人;新增院士工作站2家,总数达到18家,在肥工作院士新增2名,总数达到72名。在2013年度全市科学技术奖励中,48个项目获奖。与在京中央高校开展产学研对接合作,已有10所高校26个项目达成合作意向。成功申办中国机器人大赛,将于10月份在肥开幕。
拥有一批创新平台,并不遗余力打造新的创新平台,是合肥科技创新的一大亮点。中科大先研院已经聚集了29个研发平台,这个“巨无霸”的创新平台先声夺人之际,更多此类高端协同创新平台正在崛起;十个战略性新兴产业研究院新增了230名研发人员,总数达到1065人,研发出国内首台赫兹人体安检仪等创新成果;“一中心三基地”服务功能不断完善,二期工程已招商签约近50家企业;科技创业苗圃内,上半年培育创业团队23个,累计100个,孵化企业14家,累计28家;公共检测服务、微电子测试及验证、动漫渲染等平台服务不断强化,推进科技资源共享,新入网仪器设备111台(套),总数达到1679台(套)。
活力迸发,改革服务并重
去年起,合肥股权和分红激励试点工作进入快车道,成为打造“人才特区”和招商引资的又一块金字招牌。今年以来,又有3家企业成功完成了企业股权和分红激励试点。这对于激发企业人才干事创业、奋进创新,意义重大。同时,我市还出台了《合肥市建设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工作方案》,知识产权公共信息服务平台投入运行。在此基础上,科技企业库、项目库上线试运行,已入库企业达1850家,开通科技创新微信服务平台,即时推送政策信息,提供“零距离”服务。
在促进科技金融融合方面,合肥也是成效斐然。我市出台了《天使基金管理办法(试行)》,设立天使基金、科技保险基金、高科技企业创新贷风险池资金、专利质押贷款引导基金等。成立杭州银行科技支行,开业半年信贷客户达到90余家,发放贷款2.8亿元。支持企业进入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挂牌,东芯通信、徽电科技等14家企业正式挂牌;在区域性股权交易市场(四板),托管企业128家,挂牌企业34家。
“强化服务,促进改革,为创新注入动力。”市科技局有关负责人说,上半年,合肥改革并出台了自主创新政策体系,聚焦科技金融融合、撬动社会资本,聚焦企业、专利、研发投入等重点领域,成为推动创新的重要因素。
当前,合肥正加快争先进位和赶超跨越,力争到2015年高新技术产业产值、高新技术企业数、发明专利申请量、全社会研发经费占GDP比重、技术合同交易额等衡量创新能力的重点指标进入全国省会城市八强。放眼未来,合肥将一步步成为国际知名、国内领先的知识创新中心、技术创新中心、高层次人才聚集中心和自主创新示范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