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烘焙行业竞争激烈 同质化成为“硬伤”(图)

15.09.2014  12:33

  在过去,合肥人送生日蛋糕,选择和花费都不多。如今西点、甜品风靡,合肥街头各类品牌让人眼花缭乱。统计显示,目前合肥注册的烘焙企业已达243家,大小门店更是不计其数。业内人士表示,合肥烘焙业的“蛋糕”争抢已十分惨烈,或将迈入转型期。做好产品细化,丰富营销手段,才能在新一轮的竞争中站稳脚跟。

  >>>发展

  烘焙行业百花齐放

  十多年前,合肥的烘焙业,本土企业掌握着绝对的话语权,独霸一方。其中采蝶轩名气最大,此外还有金冠、皇冠、比利莎琪等。后来国内知名烘焙品牌入驻合肥,比如北京的好利来、上海的元祖食品、黄山的超港等。蛋糕市场竞争加剧,不过整体仍然波澜不惊。

  直到2010年前后,合肥的烘焙市场“火药味”渐浓。2008年,新加坡知名烘焙品牌面包新语进入合肥;2010年,湖北的仟吉、福建最大的烘焙企业向阳坊进入合肥;2011年,有“台湾星巴克”之称的85度C进入合肥。

  据合肥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食品科人士介绍,截至目前,合肥登记在册的烘焙类(专业叫法为糕点类)企业已达243家。

  外来的烘焙企业,给合肥的烘焙市场注入新风。

  以前市民购买的面包和蛋糕,一般都由工厂统一配送,市民往往看不到生产过程,现在则是现场烘焙,口感更好。经营品类上,也由单一的面包蛋糕,到甜品、饮料、咖啡等,很多店面还设置了卡座、休闲区。合肥面包房从低端平价店过渡到大众消费店,再向高端产品店发展,总量扩容的同时,行业竞争和服务水平也在提升。

  >>>瓶颈

  同质化成为“硬伤”

  数据显示,中国内地平均15万人消费一家烘焙店,同等条件下,该数据远远高于香港、韩国、日本等地区。“烘焙业的潜力还是很大的。”合肥市餐饮协会副秘书长张广民说,2008年至今,数据统计显示,国内的烘焙食品行业销售收入年均增长都在30%左右,速度惊人。

  从现实来看,烘焙食品在三、四线城市以及农村市场的渗透正在加剧,面包等烘焙食品逐渐成为我国居民的早餐主食之一。从年龄层来看,消费群体也在扩大,从小孩到老年人都有覆盖。据预测,2017年我国烘焙食品行业销售收入预计达到4658.29亿元。

  合肥的烘焙行业经过20多年的发展,已经从起步期、市场培育期、市场认可度提高期逐步过渡到品牌集中期,行业在向中高档升级。但相比国际、国内的领头企业,合肥烘焙的各项指标仍然较低,存在技术更新缓慢、管理人才缺乏、独立研发能力与产品更新换代比较薄弱等问题,同质化成为“硬伤”。

  张广民说,合肥的烘焙企业,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门派:一是本土的“老派”,包括詹记等,主要经营传统糕点,锁定“老合肥人”这一消费群体;二是“洋派”,包括面包新语等,受到白领人群的青睐;三是“中高端派”,包括采蝶轩、仟吉等,定位年轻人消费。

  整体来看,这些品牌大多缺乏精准的形象定位,除了产品的同质化,各品牌差异很小,营销策略大多是发放消费券、打折卡、团购等,十分雷同。“你家刚设卡座,我家开了茶吧,你家开始卖乳酪,我家开始煮咖啡,差别都不大。”

  >>>出路

  产品细分占领市场

  业内人士表示,近年来,烘焙业的生产成本如厂房租金、门店租金、用工成本等不断上涨。在这种情况下,企业经营者若成本控制不力、产品更新换代缓慢,很容易陷入困境。目前,合肥的烘焙业已处在竞争白热化趋向转型的分水岭——谁升级快,就先人一步抢得市场;谁升级慢,就会被市场“挤”出去。

  “合肥的烘焙类门店不会增加太多了。”采蝶轩相关负责人坦言,开新店是保证市场占有率、实现规模连锁效应的必经之路,目前采蝶轩在合肥已有230家门店,一味扩张并非必胜法宝,未来该品牌预计每年投入销售额的8%~12%,进行新产品和新技术的研发。该负责人介绍说,目前合肥市面上烘焙食品制作远未实现营养丰富化和制作精细化,烘焙食品以蛋糕、面包、西点为主,最多辅以月饼、水果慕司等时令产品,缺乏根据不同消费者的体质、年龄,地域特征而设计的食品。

  仟吉、向阳坊等则在新型营销方面下功夫。比如仟吉擅长在微博等社交媒体上做营销,这在合肥的烘焙界引领了新风,互动风格活泼新颖,年轻时尚,颇得目标受众的青睐。向阳坊也正式上线微商城,通过手机微信服务平台就可以预订下单,用微支付功能在线支付,完成交易。

  业内人士建议,随着消费者对食品多样化、食品安全要求的日益提高,烘焙市场的产品细分势在必行,“在安全的基础上,未来烘焙业存在品牌高档化、时尚个性化、功能多元化等趋势,尊重并了解消费者的需求,烘焙业才能摆脱同质化、低价化迷局,‘蛋糕’才会越做越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