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新能源汽车拿下多项第一
今年11月起,合肥市开始实施新一轮的新能源汽车扶持政策,为产业发展送来春风。记者了解到,作为合肥十大重点产业之一,得益于政策扶持和企业创新,新能源汽车多年来拿下无数“第一”。
多项政策为产业“护航”
今年,新能源汽车产业迎来发展新纪元,中央连续推出扶持政策。与此同时,合肥也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既提高了配套补助标准,同时在基层设施建设、企业创新方面均给出“福利”,以加快推动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
今年11月起,合肥对单位和个人购买使用纯电续驶里程大于150公里的电动乘用车,按照国家补助标准1:1比例给予地方配套补助,国家和地方补助总额最高不超过车辆价格的60%。其他类型新能源车按国家补助标准的20%给予地方配套补助。对个人购买新能源汽车,在地方配套1:1的市级财政补助资金中将安排10000元/辆用于自用充电设施安装和充电费用;首次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强制险费用给予全额财政补助。对个人提前淘汰自有黄标汽车更新购买纯电动乘用车的,在享受提前淘汰黄标车财政补偿资金的基础上,再给予3000元/辆的财政资金补助。
在基础设施方面,合肥支持专业运营商创新模式,投资建设并运营合肥市新能源汽车充(换)电设施网络。对投资建设新能源汽车充(换)电设施的单位,市财政给予设备投资总额20%补助,单个设施最高补助不超过200万元。此外,合肥市政府明确新建办公楼、商场等共建类项目新能源汽车充电桩不少于总规划停车位数20%的比例进行配置,新建住宅小区充电桩按不少于小区总规划停车位数10%的比例进行配置。
产业发展催生“合肥模式”
新能源汽车已成为安徽省主抓的新兴产业“五大增长源”之一,合肥市重点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合肥市“坚持纯电驱动技术路线”、“车辆应用的有限定位”以及“‘定向购买’、‘电池租赁’等创新模式”等措施有效结合,在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过程中起到了积极作用。
合肥市坚持纯电驱动技术路线,推广九成以上都是纯电动车,这是政府和企业共同选择的结果。国外知名车企掌握着传统燃油车和混合动力车等先进技术,国内车企受到专利等诸多因素制约,但在纯电驱动技术路线上,我国与发达国家处于同一起跑线,为了摆脱尴尬局面,选择纯电动驱动技术路线。此外,合肥在推广新能源汽车过程中实行“有限定位”,目的是让市民买得起、得实惠,迅速推动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调研发现,前期购买新能源汽车的消费者,每天用车不超过60公里,合肥在推广中做出的定位是,在目前技术水平下,不是全面替代所有燃油车,而是让那部分想购买新能源汽车的民众,买得起车。在扣除国家省市补贴后,每辆车是6万-8万元,正常使用每年节省0.8万元左右。
截至目前,合肥市推广新能源汽车10502辆,约占全国推广数量的15%,其中新能源客车2240辆,电动轿车7798辆,物流等其他类型车辆464辆。建成15座公交车充换电站,70个电动轿车电桩群,近6000个电动轿车充电桩;建成信息采集监控站4个,维保站10座。
市场主导本土企业竞风流
近五年来,合肥一直将纯电驱动汽车作为推广应用的主导车型,合肥推广的10502辆新能源汽车,有98%是纯电驱动汽车。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选择适应当前技术水平的合适产品是示范推广成功的关键。合肥在推广新能源汽车过程中,以市场为导向,政府则做好服务工作。
电动轿车产业化初期,江淮将电动轿车定位为“城市代步车”,合肥市确定了“定向购买”模式,顺利打开了推广局面。以整车及相关零部件企业为主体组建售后维保体系保障示范运行的安全。其次,以市场为导向持续开发新产品。合肥市根据市场需求,成功开发7.5-12米纯电动公交客车平台,10米及12米纯电动旅游、通勤、客运客车平台,12米增程式电动公交客车平台,10-12米混合动力城市客车平台,纯电动特种车辆平台,纯电动乘用车平台,增程型电动乘用车平台,电动载货车平台。新能源商用车、乘用车及电动客车专用底盘等产品体系较为健全,合肥市有70多款新能源汽车车型上了国家公告目录,占全国6%。
到2015年,合肥新能源汽车将争取累计突破2万辆,动力电池成本大幅下降,裸车成本与传统车基本持平。在产业方面,合肥市将依托江淮、安凯、国轩高科等整车及关键零部件企业和研发机构,按照“龙头企业-产业链-产业集群-产业基地”的发展思路,完善产业链条,打造全国重要的新能源汽车研发与生产基地。(罗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