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悄悄在造惊世“小太阳”,力夺科学城“榜眼”
合肥,在省会城市里一直特别低调,连合肥人也曾调侃:咱是全国最大县城。而如今,合肥早不是“吴下阿蒙”啦!别不信,合肥成为继上海之后,国家正式批准建设的第二个“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注意了,这可是全国第二个,270个地市级城市,34个省会城市里,除了上海,没人敢和合肥肩并肩了都!
凭啥是合肥?
合肥再不是籍籍无名的小角色了,它现在的定位可是长三角城市群副中心城市,号称“大湖名城,科创高地”,长三角要说科学城,除了上海,那就是合肥。别不服,先拽几个名词让你听听,“人造小太阳”,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同步辐射装置……
晕了吧?嘿嘿,想知道的往下看^_^
再上一组数据:
合肥,拥有近1000个各类研发机构,聚集了两院院士82人,院士工作站25家,国家“千人计划专家”195人,各类人才总数130多万人;拥有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056户,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到GDP的22.2%。
晕了没?好,下面让东哥给各位看官条分缕析。
三个大科学装置集聚上万名科学家,合肥籍“人造小太阳”,将让人类拥有取之不尽的清洁能源
“人造小太阳”是啥?告诉你,可不是冬季取暖的家用“电热器”,它可是 国际首个、国内唯一 的全超导托卡马克装置,是国家热核聚变实验堆(学名ITER)稳态物理最重要的前期实验平台,专家指出,借助托卡马克装置,首先是要建成等离子体实验堆,其次是要建成工程示范堆,最后研究建成聚变能电站。届时,人类将真正拥有“人造小太阳”,享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清洁新能源。
还有同步辐射装置,是 国内唯一 以真空紫外和软X射线为主的同步辐射光源;稳态强磁场装置是 国内唯一、指标参数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的强磁场实验装置。加上全超导托卡马克装置,光凭这高大上的三个大科学装置, 合肥就能勇夺榜眼,成为全国除北京之外大科学装置最密集的地区。(北京有五个,包括人们熟知的正负离子对撞机。)
图为位于中科大内的同步辐射装置。(中科大供图)
这三大装置在技术上具有共性,在支撑的学科方向上相互关联,满足综合交叉科学研究发展需求。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和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依托现有装置群,在无机低维半导体、量子功能材料、核聚变等研究领域居世界领先水平,并持续刷新高约束等离子体放电时间、稳态磁场强度等多个世界纪录。
栽下梧桐引来凤凰。合肥市发改委相关负责人放话,“未来的一个大科学装置, 可以集聚成千上万的科学家开展研究。 ”有没有震惊到?21世纪最缺的是人才,将来都扎堆儿合肥啦!尤其是科研人才。注意看东哥刚才罗列的数据,合肥已然拥有两院院士82人,院士工作站25家,国家“千人计划专家”195人,各类人才总数130多万人。据合肥市发改委相关负责人可靠消息, 合肥还将在“大科学装置”的建设上发力,加快提升原始创新能力和城市核心竞争力! 这意味着, 未来的人才还会继续扎堆儿。
科教水平杠杠滴,科技成果一箩筐,光是中国科技大,习大大五年去了三回
论科教水平,合肥真没的说,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听说过吧?那可是 习大大五年来了三次的地方! 科研实力了不得!关键还不只是中科大一枝独秀,合肥能使的杀手锏多了去了,还记得刚刚的数据不?合肥可是 拥有近1000个各类研发机构! 随便拎出一个,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38所,被称为“整个军工电子行业的骨干力量,国家队。”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中国主要的核聚变研究基地之一,是世界实验室在我国设立的核聚变研究中心,也是中国科学院重要的科技创新基地。
不再一一举例,1000个呢,那得有多厉害?……
你又要问了,1000个之外,还有啥牛掰的?东哥告诉你,必须有!合肥这几年建设并运行了中科大先研院、合工大智能院、中科院合肥技术创新工程院等10所新型研发和协同创新平台。这玩意儿有啥用?
图为中科大先进技术研究院外景。(中科大供图)
“以往,由于实验预期与实践效果有落差,导致成果多、产业少,转化能力不强。”合工大智能院副院长张晓安说,“现在,有了这些平台牵线搭桥,组织研发团队跟进攻关, 研究成果就妥妥地裂变为产业 ”!据专业人士介绍,安徽努力完善体制机制,打通科研成果产业化梗阻,建成并运行的中科大先研院等10个新型研发与协同创新平台,构建了涵盖“源头创新—技术开发—成果转化—新兴产业”等环节的全链条式产业创新体系,科研成果得以与市场对接,科教资源优势得以激发。
你又要说了,吹牛吧,有那么多成果让你转化吗?东哥忍不住科普:合肥的科技创新成果,真真是一箩筐!!随便举例就能惊你一跟头,去年 全球首颗 量子通信卫星“墨子号”发射升空,将在世界上首次实现卫星和地面之间的量子通信,这将是跨度最大、史上最安全的通信网络。还有正在建设的量子保密通信“京沪干线”项目完成后,将连接中科院量子科学卫星,形成国际首个星地一体化广域量子通信网络,星地一体化量子通信网、空间探测实验室等网络平台和实验室,具有与未来互联网、量子通信网、天地一体化信息网络、空间探测网连接融合的技术和地域优势。
知道国家科技奖自然科学一等奖有多难拿吗?合肥就有俩:多光子纠缠及干涉度量、铁基高温超导体研究。还有大气环境光学、单分子检测等,都取得了有国际影响力的成果。
高技术产业集聚,人才扎堆儿,制度优化,合肥的未来不是梦
再温习一下上面的数据,合肥拥有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056户,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到GDP的22.2%。啥概念?说白了, 合肥GDP的增幅,相当健康,不是靠传统的产业,而是高新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 而这背后,反映了合肥杠杠的科技实力:新型显示、机器人列入了国家区域集聚发展试点,新能源汽车、太阳能光伏、公共安全等产业保持国内领先水平,量子通信、智能语音、高端装备、集成电路、生物医药、公共安全、军民融合等产业发展潜力巨大。
此外,还有创业发展环境的优越,合肥市是全国唯一的科技创新型试点市,国家创新型城市,世界科技城市联盟会员城市,又在积极创建联合国全球可持续创新示范城市、国家级合肥滨湖新区。不止于此,合肥打造人才高地,以国际化的视野建立完善引人、育人和用人机制。实施高层次人才创业团队引进计划, 引进200个左右高层次人才团队 ;实施领军人才引进“百人计划”, 引进200名左右能突破关键技术、推进产业转型升级的创新创业领军人才 ;实施庐州产业创新团队培养计划,围绕高新技术企业重点项目, 分期培育200个左右产业创新团队。
图为中科院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先导专项首席科学家潘建伟(中)在实验室工作中。(中科大供图)
人引进来了,创新人才评价机制,加快落实和推进职称制度、职业资格制度也在改革,优秀人才表扬和奖励力度更在加大。优化人才生活保障、人才配套服务、专项服务制度等工作机制,合肥也在营造有利于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的良好环境。
上面的都是官话?来个直白的,去年年底,合肥专门出台合肥市人才公寓建设使用管理办法, 特定建设标准、销售价格、租金标准,面向符合条件的各类人才供应住房。 看看,这可是实实在在的真金白银。再加上各类利好的人才政策优势,可以想见,未来合肥发展势头只会更猛。
现在,知道合肥为啥成为全国第二个“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了吧,这里虽环拥巢湖,景色别致,但不看颜值看气质,科技实力杠杠的!而如今,乘着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获批的东风,当“科技航母”在合肥扬帆起航时,未来的合肥,将会有怎样的巨变?
一个大科学装置可以集聚上万名科学家,一个创新平台会吸引众多创新创业者到来,科技成果转化将带动一批新兴产业的成长。 可以预知,这样的“连锁反应”将会给合肥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让城市能级呈几何级提升。现在想想,那又将有多厉害?……(人民日报中央厨房·大江东工作室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