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建成公开透明预算决策机制

26.11.2016  00:33

安徽省合肥市财政局坚持“开门办预算”,目前已建立起独具特色的中介机构评审、专家组集中评审、市公管局评审、市人大预算工委整体评审和市直部门专业联审的多形式广覆盖的评审模式,形成了公开透明的预算决策机制。

在2017年预算编制中,合肥市财政局通过委托中介机构对134个维修类项目开展现场评审,申报金额5.2亿元,核减2.13亿元,核减率达40.96%;委托公管局组织专家对253个专项资产项目进行评审,申报金额12.87亿元,核减3.08亿元,核减率达23.93%;委托市发改委对337个信息系统运维和网络链路租赁项目评审,申报金额7617.87万元,核减1306.72万元,核减率达17.15%;会同市发改委、市重点局对政府投资公益性(信息化建设)项目开展联审;市人大预算工委对市环保局、市公管局、市残联3个部门开展整体支出公开评审。在上述评审基础上,财政局牵头组织专家组对部门申报的530个项目开展集中公开评审,申报金额80.94亿元,核减50.85亿元,核减率达62.82%。

据了解,合肥市财政局自编制2011年部门预算起实行“开门办预算”,并出台了《合肥市本级预算公开评审暂行办法》;2014年,在对现行公开评审做法进行完善和优化的基础上,印发了《合肥市本级预算公开评审办法》,强化预算编制源头控制,推进透明预算。公开评审范围包括部门项目评审和部门整体支出评审。今年起,市本级预算实现评审论证全覆盖,并将绩效目标作为公开评审重要内容。

合肥市财政局在评审方式上实行多元化,包括委托中介机构(公管局)评审,邀请市人大、市政协及行业专家等成立评审组集中评审。自编制2015年预算起,增加了市人大常委会专门机构评审形式。

同时,优化评审流程,实行分类评审。对维修类项目委托中介机构开展事前评审,由财政监督局组织实施;对专项资产项目委托合肥公共资源交易中心组织专家评审,由财政局资产处组织实施;对社会影响较广、专业技术性较强、新增数额较大且难以确定的项目,邀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人大及政协机构人员、审计人员、行业专家等成立评审组开展集中评审,由财政局预编办组织实施,并邀请纪检监察部门监督评审过程等。

此外,合肥市财政局建立协同理财工作机制。2014年印发了《合肥市本级预算多部门联审办法》,对现有做法进行制度化、程序化,更好地发挥市发改委、市国资委、市编办、市人社局、市公务员局分别在政府投资公益性项目、信息化建设和维保及网络租赁项目、机关事业单位人员编制及工资待遇等方面的专业审核职能作用,提高预算编制的科学性。

合肥市财政局将公开评审结论作为部门预算安排的重要参考,将预算评审实质性嵌入预算审核环节,对部门申报的各类专项分类实施专家组集中公开评审、中介机构事前评审、市直部门联审、人大专门机构对部门整体支出评审,提升预算编审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