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市社科界第五届学术年会召开
昨日上午,合肥市社科界第五届(2015)学术年会在市政务中心召开。据了解,本次年会共设三个专题,分别为“创新驱动与产业发展”、“生态文明与新型城镇化”、“文化创新与社会治理”,百余位专家学者就此深入展开研讨,为合肥加快建设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副中心、打造“大湖名城、创新高地”积极建言献策。
发挥自身优势注重科技创新
近年来,合肥实施创新驱动战略,不断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风生水起。智能制造、新能源汽车、光伏……一个个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集群腾空而起。在分组研讨上,与会人员围绕“促进合肥高技术服务业健康发展”、“科技创新应具有合肥特色”、“加快合肥总部经济发展”等发表真知灼见。
省社科院程惠英认为,目前,合肥正处于加快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的关键时期,全社会对高技术服务的需求日益增长,“合肥应根据经济发展状况和服务业产业结构特点,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坚持市场导向,创新发展方式,突出发展重点,加大政策支持,促进高技术服务业的健康发展,实现‘合肥制造’向‘合肥智造’的转变。”
市委党校汪晓梦认为,城市的创新驱动需要借助科技的力量引领提档升级。“合肥要扬长避短,发挥独特的创新潜力和优势,把握打造全面深化改革‘合肥版’这一契机,走出一条‘政府主导、园区引领、产业聚集、项目带动、全民参与’的科技创新型城市发展道路,加强合肥市自主创新能力,制定符合市情的科技创新政策。”
新型城镇建设突出生态文明
如何做好巢湖水文章、将生态文明理念融入新型城镇化全过程等成为合肥当前需要思考的问题。
来自省社科院的蒋晓岚认为,随着工业化、城市化推进,巢湖流域将面临前所未有的环境挑战,要树立“生态优先、保护环境、协调发展”的理念,从流域全局出发,集中解决一些突出的制约因素。
合肥工业大学两型社会建设研究中心张庆彩认为,中国城镇化必须走生态转型、可持续和宜居城市的发展道路。当前,合肥正围绕提升都市区国际化水平,建设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副中心和打造“大湖名城、创新高地”,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建设中国最美省会城市。“推进大湖生态宜居城建设,将成为合肥在向国际城市转型发展进程中的生态文明支撑与根基。建议搭建协同推进合肥新型城镇化、国际化和生态化建设的主体驱动机制、多元投入机制、‘五位一体’融入机制和长效推进机制,最终实现合肥生态城建设的战略目标。”
加强文化建设助推社会管理创新
合肥作为全国首批社会管理创新综合试点市,加强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是题中应有之义。
市委党校马俊认为,提高合肥城市文化软实力,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要坚持面向基层、服务群众,加快推进文化惠民工程,如合肥应加快自助图书馆建设,让社区居民在家门口就能享受24小时图书自助借阅服务;要加大对农村和欠发达地区文化建设的帮扶力度,在农村地区加快农民文化乐园和群众体育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公共文化工程和文化项目建设,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高服务效能,推动文化建设与社会治理实现良性互动。(合肥在线-合肥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