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点支撑城市发展——合肥市局助力气候适应型城市建设试点申创
01.11.2016 13:06
本文来源: 气象
在全球气候变暖的大背景下,暴雨、高温、雾-霾、雨雪冰冻等气象灾害严重威胁着城市的正常运行。近年来,合肥市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对城市安全的影响,防灾减灾成效显著。气象部门着力降低不利气候条件致灾率,强风暴雪后高架路路通,冷空气来临前居民户户有准备,“极端天气无大灾”已基本成为常态。
"今年汛期,合肥连降暴雨,巢湖和所有河流、水库超保证水位,但强降雨时城市不见‘海’,平稳度汛。”合肥市气象局局长王兴告诉记者。
城市不再“看海”,离不开政府的高度重视,气象部门的积极融入,部门间的高效联动。近几年,合肥市政府投资1100万元建设了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工程,包括巢湖水上气象综合监测平台、5个大气电场仪、20个城市气象监测站、30个高速公路气象灾害监测站、18个环巢湖气象监测站。目前,全市建成各类气象观测站253套,基本形成了立体综合气象灾害监测网,平均间距6.7公里,全市所有乡镇(街道)区域自动站覆盖率达到100%。
“今年6月底至7月初,合肥一直在下暴雨,但城区基本没有被淹过。我住在政务新区这边,不管雨多大,几乎不积水。”家住合肥的刘女士说。据王兴介绍,强降雨来袭时,气象部门打响“发令枪”后,城市防洪办立即组织人员赶往低洼处和易涝点,采取“一桥一组、一处一岗、定人定岗”的形式,现场启动泵车作业,确保行车安全。
除了在防灾减灾、城市管理中充分发挥部门优势以外,合肥市气象局作为规委会成员单位,在生态建设、城市规划、社会治理等方面也从不缺席。
合肥阳光电源1兆瓦光伏电站是国家“金太阳示范工程”项目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气象部门编写的《合肥市太阳能资源评估报告》为依据建成,已于2011年底实现并网发电。现在,电站每年可生产100多万千瓦时清洁电力,减排二氧化碳800多吨。电站发电之初,市城乡建设委员会专门向气象部门发来感谢信:“光伏电站顺利实现并网发电离不开气象部门专家、学者的智慧和心血。”
“合肥市始终坚持科学规划,充分考虑气象因素的影响。”合肥市规划局副局长吴大田告诉记者,在城市总体规划、防灾减灾规划、城市空间布局规划等多个规划中,合肥市气象局作为重要参与部门,对气象影响进行分析与评估,为提高规划的科学性提供技术支撑。在巢湖生态建设治理中,气象部门对降水、风、温度等气象条件深入研究,与湿地布局、环湖小城镇建设、旅游区建设等充分融合,为市委、市政府提出建设性意见。
未来,合肥市气象局将按年度公开发布城市气候变化报告;将利用高校科研优势,瞄准实际需求,将气象等多种资料融入城市功能区建设,探索气候适应型城市的优化设计与配置。 (转自中国气象报 中国气象局网站)
本文来源: 气象
01.11.2016 13: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