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将靠数据“说话” 编织便民服务“一张网”

08.02.2017  19:37

  未来,合肥将加强数字图书馆、数字博物馆、数字美术馆、数字科技馆等公益设施建设,构建文化传播大数据综合服务平台,为市民提供不受时间地域限制的个性化、多样化文化服务。

  2月7日,市发改委召开新闻发布会,解读《合肥市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2016—2020)》,预计到2020年,全市大数据及相关产业产值将超过千亿元,从业人员超过万人。

   到2020年产业产值将超过千亿元

  春节前,《合肥市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2016-2020)》正式通过并印发,成为指引全市大数据发展的纲领性文件,标志着合肥大数据发展即将迎来勃勃生机的春天。

  根据规划,到2020年建成市级大数据交易平台并投入运行,全市大数据及相关产业营业收入将超过千亿元,从事云计算、数据处理服务、数据安全和行业综合解决方案的企业超300家。建成1个省级大数据产业基地和5个市级大数据产业园,大数据产业从业人员超过万人。

  不止如此,合肥还将按照“政府主导、企业参与”的原则,组建市级大数据资产运营公司,负责大数据资源运营管理。

   建设政府宏观经济监测示范平台

  大数据将为合肥的城市管理服务带来新模式和新思路,比如建设宏观经济监测示范平台,分类收集企业注册数据、用工招聘数据、房地产交易租赁数据等各类反映经济运行的底层数据,引入用电量、新增银行贷款、铁路货运量、民航客运量等统计数据,再对搜索引擎数据、社交网络数据、交易支付数据进行整合,可为宏观经济提供更加实时精准预测。

  “目前,合肥宏观经济大数据监测示范平台已经启动建设,该项目列入了2017年全市信息化项目建设计划,形成项目前期的初步研究,计划年底建成投入使用。”市发改委相关负责人介绍。

  此外,通过对城市地理、气象等自然信息和人口、人文、经济等社会信息的综合分析,为新城区建设和老城区升级改造提供更加优质的解决方案。科学总结城市职住分布、居民活动行为、居民就业特征等规律,为城市未来人口规模、用地规模预测及产业布局优化调整提供有效依据。

  依托智能交通系统,利用大数据提升协同管理和公共服务能力。整合道路传感器、监控视频、卫星定位设备、气象监测设备等产生的海量数据,开展交通诱导、应急指挥、智能出行、出租车和公交车管理、智能导航等服务应用,保障城市交通的良性运转。

   提供不受时间地域限制的居民服务

  对于广大居民来说,大数据的广泛应用将增强城市运行的精准度,为人们带来更加便捷美好的生活体验。未来,合肥将加强数字图书馆、数字博物馆、数字美术馆、数字科技馆等公益设施建设,构建文化传播大数据综合服务平台,为市民提供不受时间地域限制的个性化、多样化文化服务。

  加快构建以居民电子健康档案、电子病历、电子处方等为核心的基础数据库,建设覆盖公共卫生、医疗服务、医疗保障、药品供应、计划生育和综合管理业务的医疗健康管理和服务大数据应用体系,提升医疗健康服务水平。

  结合创建国家新型智慧城市,加快推进合肥“宽带中国”示范城市建设,实现公共区域4G网络和无线网络全覆盖,落实网络提速降费。推进信息通信基础设施不断演进升级,完成城市老旧小区光网改造和农村地区行政村光纤通达。

  全市计划以公民身份证号码为唯一标识,建成电子证照库,运用身份证认证、手机绑定认证、人脸识别等多种方式,实现政务大厅、政府网站、移动客户端、自助终端、服务热线等多渠道一次认证、多点互联、无缝切换。梳理整合教育、社会福利、婚姻登记、劳动就业、住房保障等民生服务领域的网上服务资源,构建便民服务“一张网”。

   新闻链接

  关于合肥的大数据产业

  “大数据”一词在近年来关注度较高,被誉为信息时代的“黄金矿”、“新石油”。市发改委负责人表示,2016年合肥围绕数据采集、数据处理、数据应用等环节,推进数据资源汇聚、开放、共享,取得了积极进展。

  通过对在肥注册的近百家大数据及相关企业进行调研,基本摸清了合肥市的家底。从地域分布看,城区和开发区是主阵地。高新、庐阳、蜀山3个区(开发区)大数据企业数占全市总数超过2/3,是合肥大数据发展的主力。

  从发展阶段看,华米、飞常准等领跑阶段企业占比近三成。领跑阶段企业、跟跑阶段企业、初创阶段企业占比为29∶25∶46,这表明合肥大数据发展还处在初级阶段,发展潜力和发展空间都很大。

  在数据采集、数据存储、数据处理、数据应用的四个关键环节中,数据应用企业分布最多,占67.9%,依次是数据处理、数据存储和数据采集。在数据应用企业中,工业大数据应用企业占比最高,占22%,说明开放度还有待加强。

原标题:合肥将靠数据“说话” 编织便民服务“一张网 来源:合肥晚报    作者:吴奇
皖北城际铁路网规划修改?安徽省发改委披露新进展
   中安在线、中安新闻客户端讯 近日有网友在人民中安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