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五年合肥将开建6~9号线 "1331"城市规划将细化

27.09.2016  15:05

  计划表

  国际级滨湖新区,确定有。轨道交通6-9号线,确定有。改造马合钢片区,确定有。定调未来五年合肥发展的第十一次党代会明确:合肥将深入践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省委常委、合肥市委书记吴存荣会上透露了城市未来发展的一系列举措:细化“1331”战略规划、建成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打造大型湖泊治理的合肥样板等。

  合肥十三五目标

  经济总量位次前移,创新水平全国一流,城市功能显著增强,民主法治不断加强,文明程度明显提高,民生福祉持续提升,生态环境不断改善,体制机制更加健全,党的领导更加有力。

  深入践行五大发展理念,奋力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坚定不移地崇尚创新、注重协调、倡导绿色、厚植开放、推进共享,努力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发展。

  [创新]瞄准全国产业创新中心

  合肥将把创新进行到底,吴存荣表示,要打造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创新型城市。“到2020年,基本建成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和全国性产业创新中心。

  坚持创新与创业并举,打造一批创新要素集聚、综合服务功能强的“双创”承载区。产业发展上,也将集聚创新的力量,打造一批全省、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基地,争取培育若干个全国重要的、世界级的产业集群。预计到2020年,基本构筑起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引领、先进制造业为主体、现代服务业为支撑、现代农业为基础的新型产业体系。

  建设各具特色的七大平台

  越来越多的创新平台,将兑现更多人的梦想。吴存荣透露,将争取国家量子实验室落户合肥,支持国家大科学工程及装置布局合肥,支持对原有科研设施更新改造整合;加快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合肥科学城、安徽大学互联网学院等建设。

  创新平台方面,合肥将建设各有特色的七大平台,包括超导核聚变中心、量子中心、空地一体化网络、联合微电子中心、离子医学中心、智慧新能源集成创新中心、大基因中心。

  所有创新也将最终兑现为更好的产品,合肥推进政产学研用紧密结合、建设一流的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体系。预计到2020年,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比重达到3.5%,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25%。

  [协调]“1331”战略规划将细化

  成为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副中心的合肥,将在未来五年基本形成都市区形态和架构。“细化‘1331’城市空间发展战略规划,加快构建中心城区、副中心、产业新城、新市镇、小城镇、美丽乡村协调发展的新型城镇化格局。”吴存荣说,在建设城市功能区的同时提升开发园区综合承载力,统筹推进城市有机更新和城区转型发展;还将打造环湖十二镇及一批名镇名村。

  在十三五规划纲要中首次提及的积极创建国家级合肥滨湖新区,此次党代会上再度明确:新区将建设成为世界级产业集群先行区、新型城镇化示范区、对外开放新高地、生态文明示范区,使之成为引领合肥都市圈创新转型升级的主引擎、支撑安徽崛起的增长极、长三角双向开放的新窗口。

  启动轨道交通6~9号线建设

  即将于年底迎来全市首条轨道交通的合肥,未来五年还规划了多条线路,且将连通周边区域。吴存荣明确:“建成轨道交通1~5号线,启动轨道交通6~9号线建设,搭建联动市县的轨道交通主骨架。

  在打造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的目标中,合肥将以枢纽型、网络化、功能性为方向,建立铁、公、空、水多路并进的现代化交通体系。其中进一步完善“”字型高速铁路网;实施新桥国际机场二期工程,加快发展通用航空,打造区域航空中心;打造内陆地区重要的集装箱中转枢纽港和江淮航运中心。

  改造合钢片区打造城市地标

  马合钢停产后,这一片区的改造备受关注。吴存荣肯定地表态:加快合钢片区改造,建成东部新中心;未来五年将全面完成城中村、危旧房改造任务。

  本报连续报道多时的精品城市建设,也成为协调发展的重要方面。据悉,合肥将在城市空间立体、平面、风貌特征、文脉延续上下功夫,继续规划建设特色街区,打造一批精品道路、品牌商圈、生态走廊和城市地标。

  公共设施会更好:合肥将制定专项规划,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完善水电气热等公用设施,提升防洪保安、抗震设施水平。

  文化生活会更丰富:各类传统节日都将有文化活动;文化旅游、广播影视、智能语音、动漫游戏、创意设计等产业百花齐放,力争到2020年文化产业增加值翻一番。[绿色]打造大型湖泊治理的样板

  保护巢湖水,合肥将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全力推进“引江济淮”,落实“河长制”,同时加大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力度,推进入湖河道小流域治理。吴存荣表态:“力争到2020年,巢湖水质和入湖主要河流达标率大幅提升,努力创造大型湖泊治理的合肥样板。

  此外,合肥将抬高环境门槛,强化环境准入、环境标准硬约束,从严控制高耗能、高排放行业发展。

  [开放]合肥都市圈还将扩容升级

  未来五年,合肥将不断外向发展,作为长三角副中心城市之一,合肥将强化与沪宁杭等中心城市互动发展,积极开展与上海“双城合作”;京津冀、长江中游城市群、珠三角等区域都是合作对象。合肥都市圈也有意扩容升级,全面提升都市圈整体实力与综合竞争力。“合新欧”国际货运班列将加密,国际航空货运通道将拓宽,合肥将加强与国际大通道合作。此外,将复制自贸区国际贸易投资体制机制,等高对接国际惯例和通行规则。

  建设一批国际学校医院社区

  合肥城也将更有“国际范”,吴存荣说,要提升城市的国际化综合功能。其中将配套建设国际学校、国际医院、国际社区、文化演艺场馆等公共设施,开展国际化城市外语标识体系建设;加快合肥学院中德教育示范基地等建设;建设区域性国际物流中心,打造长三角国际化创新创业中心。

  [共享]探索中小学绿色指标评价体系

  老百姓最关心的医疗、教育等,合肥也将不负市民期待。坚持优先发展教育,深化教育改革,探索具有合肥特色的中小学绿色指标评价体系,促进民办教育、国际教育、特殊教育发展,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支持市属、在肥高校发展。

  “健康合肥”将惠及更多人。合肥将深化医药卫生体制综合改革,完善新型医疗服务体系,加快发展养老护理、康复、保健等健康产业。

  体育休闲也将成为市民生活的重要方面。推进城乡公共体育服务一体化,力争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体育赛事“四季品牌”,深入开展全民健身运动。

  吴存荣说,合肥将在交通、医疗、养老、教育、文化等领域加快建设一批重大民生工程,加快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今年年底还将确保贫困人口基本脱贫。(安徽商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