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学院与德国的30年情缘
从合肥联合大学诞生伊始,国际化就被“植”入了学校的“血液”之中。1985年,安徽省与德国下萨克森州政府签署协议,确定合肥学院为中德省州文化交流合作共建。
“合肥学院对德合作30年连续不断线,而且越办越好,在中德合作交流历史上是少有的。”这是中国驻德大使馆给出的评价,也是合肥学院对德合作取得丰硕成果的有力证明。
【缘起】
1985年开始确立合作共建
1980年,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合肥工业大学、安徽大学等七所高校合作共建合肥联合大学。1984年,安徽省和德国下萨克森州建立了友好省州合作关系。
1985年,安徽省和德国下萨克森州政府签署了按照“德国应用科学大学办学模式,共建一所示范性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协议,合肥联合大学成为德方在中国重点援建的两所示范性应用科学大学之一。
合肥学院与德国的不解之缘便由此拉开。2002年3月,合肥学院成立,由原合肥联合大学、合肥教育学院、合肥师范学校三校组建而成。
在共建过程中,德国下州无偿援助400万马克,其中300万马克用于实验室建设,100万马克用于教师培训和学科专业建设。中方配套资金5000万元人民币,支持学校对德合作。
“这些都为后来合肥学院的中外合作办学,以及借鉴德国人才培养理念开展应用型人才培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合肥学院相关负责人介绍。
当时,德方汉诺威、奥斯纳布吕克、东弗里斯兰等应用科学大学,先后分别帮助合肥学院建设了机械制造工程、电子技术、生物工程、化学工程、建筑工程、经济与企业管理等专业等一批专业系。如今,已成为学校骨干二级学院。
【成果】
与德16所高校建立友好关系
该负责人告诉记者,合肥学院已经与德国的16所高校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向德国应用科学大学派出留学生1437人,派出320多名教师赴德进行学历教育或短期培训。
“合肥学院是目前中国对德合作规模最大的高校之一,也是中国高校与德国应用科学大学成功合作的典范。”
德方先后派出330多名教授、专家来校工作、讲学。共计有613名德国学生来校进行实习、完成毕业论文、参加研讨会以及学习汉语。
德国教授、专家在学校的改革发展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也为推动省、州乃至两国关系作出了重要贡献。
记者了解到,先后有米歇尔·莱勒斯、法尔克·霍恩两位德国教授获中国政府“友谊奖”,7位获得安徽省政府“黄山友谊奖”。
【借鉴】
开展应用型高等教育研究
众所周知,李克强总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引导部分地方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
其实,早在2003年,合肥学院就在全国率先提出了“地方性、应用型、国际化”的办学定位,借鉴德国先进的办学理念和成功的办学经验,结合中国国情、校情,开展了应用型高等教育的理论研究和实践。
据悉,合肥学院与德国3所应用科学大学合作申报了欧盟亚欧链项目和DAAD项目。固废处理项目获得了德国技术合作公司/德国国际交流与发展中心(GTZ/CIM)项目资助。
共建中德环境技术转化中心,将先进的固废处理理念和技术引入推广,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
在此基础上,学校根据合肥市政府的城市建设规划,与4家企业联合建设了合芜蚌自主创新平台——合肥环境工程研究院,以及“合肥学院水环境治理及污染控制院士专家工作站”,系统开展巢湖生态治理。
【计划】
正筹备共建孔子学院
值得注意的是,合肥学院先后在合肥市引进最大的外资企业德国大陆轮胎集团、奚韦德公司等德资企业的过程中发挥了积极作用。该负责人告诉记者,大陆轮胎集团、奚伟德公司总裁甚至主动要求担任学校的客座教授。
统计显示,截至今年,合肥学院已有600多名在德留学生学成归国,大部分在德资企业、公司工作,为德资企业的发展和稳定,提供了有力支撑。
2012年,德国物流协会在合肥学院建立了德国物流协会合肥分会,并联合安徽省物流管理与采购联合会、安徽省中小企业服务中心、合肥市物流学会,推广现代物流理念和技术,促进了安徽省物流业优化升级。
而且,中德学院合作开办了物流管理专业,成为教育部批准安徽省第一个对外合作办学项目、欧盟认证专业、德国学术交流基金会支持项目。
“为了进一步推进中德合作深入发展,学校正筹备同德国施特拉松德应用科学大学建立孔子学院,推动两国文化交流和青年交往。”该负责人说道。
同时,学校还同安徽信用担保集团有限公司及德国施特拉尔松德应用科学大学,签订产学研三方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服务地方中小企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