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境内外上市企业达35家

10.10.2015  11:07

  没有产品、没有盈利,也没有净资产,合肥一家“三无”公司不但登陆了新三板,还顺利融资数千万,企业借力资本市场踏上了发展之路,并于今年年初研发出国际领先的第四代通信芯片。合肥市抢抓国家大力发展资本市场政策机遇,多措并举,分类施策,全力推进企业通过直接融资做大做强。

  资本市场“合肥板块”初具规模

  2013年,《合肥市促进民营经济发展条例》率先在全国出台,近年来,合肥市为民营企业搭建了不输甚至优于地方国有企业迈入多层次资本市场的发展通道,通过打好三张“牌”,破除民营企业普遍存在的抗风险能力差、资本运作意识弱等天然劣势。

  一是打好信息牌,通过条块结合方式,借助网络信息手段,统筹行业协会和主管部门资源,建立全市直接融资后备企业信息库,掌握民营企业参与资本市场的“大数据”,目前已入库各类企业500余家。二是打好培育牌,针对后备企业制定标准化的“金融+资本”培育模式,采取市县联动、专家指导、深入企业的方式,提供全方位、多元化资本市场对接服务。三是打好渠道牌,主动与沪深交易所、全国股转系统建立战略合作关系,畅通沟通协调机制。承载全市创新企业发展的高地合肥高新区先后与深、沪两大证券交易所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2013年,深交所中部首家网上路演中心落户合肥,全国股转系统中部城市首场推介培训活动在肥成功举办,掀起合肥高成长性企业登陆主板、创业板、新三板的热潮。

  截至目前,境内外上市企业达35家,居全国省会城市第七;“新三板”挂牌企业达38家,居全国省会城市第十;省区域性股权交易市场挂牌企业156家,居全省之首。资本市场“合肥板块”初具规模,既涌现出科大讯飞等新兴产业行业龙头,也培育了东芯通信等创新创业的潜力股。

  “三无”公司借力新三板融资数千万

  “这估计是你们见过最破的上市公司董事长办公室了,我们公司没有一辆车子。”10月9日上午,走进东芯通信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赵虎的办公室,江淮晨报、江淮网记者吓了一跳。确实,不算大的办公室里,摆放着沙发等基本陈列,和普通办公室没有两样,而这个办公室又兼顾会议室的功能,所以摆上了好几张桌子和十余把椅子。

  没有盈利,没有研发成果,也没有净资产,赵虎笑称自己企业在上市前是家“三无”公司。这样一家“三无”公司的50多人团队用时5年半,终于在今年年初研发出了第四代通信芯片,这个国际领先的技术可以实现在无线通信领域的大数据传输。

  而正是这样一家“三无”公司,2014年3月新三板上市后,融资了三千万。借助于上市融资,目前企业已经签订了9个合同,15个合同正在谈判中。赵虎感慨,资本市场不但救活了企业,还带来了企业未来发展之路,为企业下一步产业化,芯片量产打下基础。“在新三板挂牌,有很多规范化的要求,比如信息披露让公司更加透明,融资也要严格按照市场规则办事,这对企业发展是好事。”

  对安徽国祯环保节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王颖哲来说,2014年8月在深交所挂牌上市后企业步入了快速发展阶段,除了在原有的投资运营业务上保持优势外,还在对产业链扩容做准备。王颖哲表示,这样的扩张对企业来说,需要的是资金,而上市提供了这样的好处,银行和担保公司愿意给额度,资本市场也能提供资金支持。9月底,国祯环保就和青岛的一家公司签订了一个总金额1.59亿的合同。

  畅通企业进入资本市场渠道

  合肥市还找准三个方向“借力”,畅通企业进入资本市场渠道。首先是借力壳资源,兼并重组引入战略投资。如合肥三洋改制通过定向增发引入世界家电第一品牌惠而浦作为战略投资者,投资100亿元建设区域总部及生产基地项目,加快合肥市迈向智能家电制造之都的步伐。

  其次借力财政杠杆,精准撬动社会资金。采取政府引导、市场运作方式,撬动社会资金、产业资本参与推动新兴产业扎根合肥。合肥市领导多次提到总投资285亿元的京东方8.5代线项目,这个项目合肥通过制定结构化产品方案,财政出资35亿元劣后资金,成功撬动社会资本75亿元,确保项目当年竣工、当年达产、当年盈利,巩固了合肥全国主要新型平板显示产业基地的地位;今年4月上述结构化产品所持股票减持完毕,实现净收益超过120亿元,待剩余持有的京东方股票上市交易时,按现行价格计算,市值超过100亿元,实现产业发展与政府财政收益双赢。

  借力直融工具,股债齐助企业发展也是一种方式。上市和挂牌企业积极开展股权融资,截至目前,合肥企业已在资本市场实现股权融资630多亿元,引入资金主要用于投资本地产品升级和新设项目,有效提高本土产业带动力。(合肥在线-江淮晨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