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基础科研实力居全国第三
如何将科技转为生产力,这是一个世界难题。研发与产业化之间的中试环节,成为很多科技成果难以逾越的“死亡峡谷”。当全世界都在探寻科技助推经济发展的路径时,志在成为“创新高地”的 合肥 ,已摸索出一条新路。
创新丛林闪耀科技光芒
5月30日,记者来到刚通过竣工验收的中科大先研院综合主楼。在这座被称为“未来中心”的X形建筑里,创新无处不在。合肥云杉光电科技有限公司成立于2012年9月。在这里,记者看到了全新LED照明技术。公司总经理汪发明告诉记者,云杉光电自主研发出分布式交流直接驱动LED集成电路技术。“LED灯具从此可以摒弃故障率较高的开关电源,直接采用交流市电供电。” 这项发明将从根本上提高LED驱动可靠性。
2012年7月,当中科大先研院在合肥高新区破土动工时,她承载着“江淮硅谷”的梦想。现在,先研院已开始聚合人才和创新资源。
目前,已有400名工程硕士入驻先研院。微软、英特尔、阿里巴巴等全球知名机构也把28个研发平台布设在先研院里。中科大先研院已吸引社会资本近2亿元,孵化了48家科技型企业。
基础科研实力居全国第三
在合肥,科技创新并不仅仅是初创企业和研发机构的事。采访中,记者发现很多行业巨头,也在锐意创新。 安徽 合力从1991年起,已连续23年保持国内行业第一。2011年,安徽合力位居世界工业车辆行业八强。合力近三年已累计投入研发资金6.85亿元,平均研发投入占公司销售收入的4.17%。
“我们技术中心,有17个专业研究所,从事研发的有800多人。”公司宣传科一位负责人告诉记者,合力电动、重装两个项目,连续两年被评为安徽省科技进步一等奖。据介绍,目前合力正在研发混合动力等环保新产品,还尝试将搬运物体的势能转变为电能,从而给车辆提供动力。目前这项研究正在试验阶段。
合肥市科技局副局长陈伟告诉记者,据2012、2013两年英国《自然》杂志,合肥基础科研实力位居全国第三,仅次于北京、上海。
创新不再是单打独斗
在产业转型升级中,合肥创新资源成推动力。光伏产业、平板显示产业、语音产业、新能源 汽车 产业,无不建立在创新驱动基础上,进而发展成合肥战略新产业。
说到其中的秘诀,陈伟表示,首先发挥了科技示范作用。“以新能源汽车来说,合肥实施‘首台首套’示范政策,目前全市聚集了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企业30多家。”据了解,合肥已诞生全国首条纯电动车 公交 线路。推广纯电动汽车8813辆,居全国首位。合肥纯电动车也已销往海外市场。
此外,合肥还鼓励高校院所与主导产业对接。如整合中电科38所等创新资源,建设法人实体公共安全研究院,打造国家公共安全产业集群,现已集聚各类公共安全企业162家。
省委常委、合肥市委书记吴存荣日前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目前合肥的创新,已不再是单打独斗,而是合作创新,开放创新。
创新小盆景长成大风景
记者采访时了解到,目前,合肥每三天就诞生一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如何让这些“小盆景”长成“大风景”,合肥正不断通过自身改革,给创新单元打造良好创新氛围。
据了解,合肥修订了科技奖励办法,突出成果产业化和市场应用导向;同时,把科技创新定位为经济类职能部门。合肥还引入30多家高端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和13家科技金融服务机构,让科技与金融相互融合。据统计,2011~2013年高新技术增加值由733.6亿元增长到1003.8亿元,首次突破千亿元。 本报记者 项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