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创新开展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建设

12.11.2015  12:07

      “有了气象灾害防御管理平台APP,我们能随时随地接收气象信息,还能第一时间上传灾情等信息。信息传递速度提升了,工作起来更加便捷有效。”在11月3日安徽省合肥市肥西县委组织部与县气象局联合举办的气象信息员培训会上,信息员们畅谈“互联网+”带来的新体验。
      近年来,安徽省气象局以合肥为试点,以气象信息传播服务全面融入农村信息服务体系为突破口,开展气象灾害防御和气象信息员管理专题调研,研究开发了气象灾害防御平台,充分发挥互联网在气象灾害防御中的作用。
                                                                                                强化顶层设计 灾害防御纳入乡镇两个“清单”
      今年4月,合肥市气象局下发《关于加强全市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建设工作的通知》,针对完善农村气象灾害预警信息传播和气象灾害防御工作机制等向各县(市) 气象局部署具体任务,着力在全市范围内创新开展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建设。
      合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建设,大力促进气象灾害防御纳入乡镇政府职责并给予资金支持。截至目前,合肥市辖内巢湖、长丰、肥东、肥西、庐江等县(市) 政府已将气象灾害防御写入乡镇“责任清单”和“服务清单”中,全面推动相关各项工作。
      气象灾害防御被纳入对县(市) 和乡镇的目标考核,各县政府随后印发了气象信息员管理办法,召开乡镇气象灾害防御工作会议,明确工作职责。今年8月,肥西县政府出台乡镇气象工作目标管理考核细则,明确对全县乡镇政府、园区管委会进行包括气象防灾减灾领导机构、气象信息员队伍、乡镇气象信息服务站以及气象科普宣传等的目标管理考核,作为县政府对其年终工作考核的重要依据。
                                                                                                  促进信息提速      需求牵引打造互动式防御平台
      “天气预报越来越准确及时了,气象信息员一通知,我们就开始转移粮食,避免了更大的损失。”长丰县杜集乡后家村民组农户杜兆友说。7月16日,杜集社区的气象信息员杜磊收到长丰县灾害防御管理平台推送的暴雨预警信息后,立即向生产队长汇报情况,并冒雨赶到后家村民组地势低洼的几处农户家中帮忙转移粮食。由于通知及时、行动迅速,粮食得以安全转移。
      今年初,合肥市气象局把“互联网+”理念融入气象灾害防御工作,打造了一套灵活、互动的气象灾害防御和气象信息员管理新模式,推出了一款气象灾害防御管理应用APP。此外,由市气象局建立统一管理平台,组织开发适用于各县 (市) 气象灾害防御特点及为农服务需求的气象信息管理应用软件,并将国土、农业等县灾害防御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列入平台,利用财政专项资金为各单位气象联络员、气象协理员及气象信息员配备手机终端。通过该平台,可以传递气象预报预警、天气实况、雨量图、雷达图等信息,形成纵横交错的网格化管理,有效带动县、乡、村三级联动。
      “我们开发的平台,突破以往的单向传播,使用者也可以通过平台上传灾情信息和照片,形成上下互动机制,使得信息传播迅速、贯通。”长丰县气象局局长夏玲娣告诉记者,新的管理模式不仅使得各项气象服务得到“提速”,也确保了信息的有效传播。
      据了解,合肥各县 (市)气象局均实行气象信息员手机终端领用制和手机在手负责制,如果发生因漏报、延误信息传递导致发生灾害,要按照气象信息员管理办法对辖区内气象信息员工作考核酌情扣分。
                                                                                                延伸服务链条    运用“大数据”整合分析灾情信息
      “根据气象信息员上传的信息和照片,我们能及时掌握农作物生长状况,适时开展农业气象服务,给予相应的农事指导。”肥东县气象局孙东亮告诉记者。在完善、改进灾害防御管理模式的过程中,合肥市气象局要求各县气象局对气象信息员回传的信息及照片进行归纳分类,并积极探索利用大数据分析改善气象服务方式,比如根据平台每天回传的桃树生长状况,结合未来天气发展趋势,预估桃树的花期等。
      “信息的作用不应该只是简单的传播和汇聚,我们一方面要广泛传播气象信息,让更多的老百姓受益。同时对气象信息员上传的灾情和辅助观测信息数据进行整合分析,再将分析结果运用到气象服务中去,开展更加有针对性的服务,实现真正的上下互动。”合肥市气象局局长王兴说。
      目前,合肥市气象局已经把此类数据应用到日常农业气象服务中,下一步,将继续强化数据分析与运用,有效结合农业物联网等载体,创新气象灾害防御形式与手段。(转自中国气象报二版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