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农村精准扶贫新常态业已形成

18.10.2014  11:03

  新闻摘要

  昨日是全国第一个扶贫日。来自市扶贫办最新消息称,虽然合肥近几年扶贫开发工作取得了一些成效,但目前全市仍有超过25万的农村居民生活在贫困线以下,享受着只有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1/5的生活标准,仍有1/10的村相对贫困,扶贫开发工作依然任重道远。为此,合肥市把创新推进农村精准扶贫工作,作为全市深化农村改革的重要任务,形成“户、人、村”三位一体精准扶贫和“政府、市场、社会”多方协同的扶贫开发工作新常态。

  2012年3月19日,对于合肥市扶贫开发工作来说,是值得纪念的日子。这一天,国务院扶贫办在其官方网站公布了最新调整的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名单,合肥市长丰县从名单中调出。这意味中,合肥市从此甩掉了惟一一个“国家级”贫困县的“帽子”。

  这是一件让人引以为荣的大喜事,同时,这也是合肥市扶贫开发工作面临新挑战的开端。

  全市25万多人待脱贫

  合肥市甩掉国家级贫困县的“帽子”,并不意味着全部“脱贫”了。

  市扶贫办提供的数据显示,截至2013年12月31日,合肥市农村尚有25.32万人低于人均年收入2300元的贫困标准,因病、因残致贫的比例高达52.9%,其中,低于1800元的“无劳力、无资金、无稳定收入来源”的三无特困人群比例在6%左右,这部分贫困人群缺少主动脱贫的能力,减贫形势严峻。

  从区域分析来看,庐江县和长丰县贫困发生率均在10%以上(12.42%、11.44%),贫困人口、贫困村总数占全市的比例分别为64.3%、61.6%,减贫任务相对较重。庐江县、长丰县、巢湖市农民人均纯收入还低于全市平均水平。

  精准扶贫,到户到人

  新时期,新挑战,扶贫开发工作怎么做?通过近年来的摸索,合肥市瞄准扶贫重点,实施干部帮扶到户、光伏扶贫到户、转移就业到户、技能培训到户、产业扶持到户、安全饮水到户、危房改造到户、生活保障到户、就医保障到户、社会救助到户等“十大扶贫到户到人工程”,集中帮扶,着力解决整家整户整体脱贫的问题。

  目前,合肥市建立了干部包户制度,开展“万名党员干部帮万家”活动,全市副科级以上干部每人至少帮扶1个贫困户,实行“定人定责、脱贫解约”并建立帮扶台账。按照计划,2015年到2020年全市每年为不少于500户“三无”农村贫困户,免费建设家庭分布式光伏电站,产权和收益归贫困农户所有。免除农村“三无”贫困户接入自来水开户和管道费用,到2020年实现农村贫困农户饮水安全保障全覆盖。对贫困农户优先实施危房改造,到2020年完成全市所有贫困户D级危房改造任务。筹集新农合资金,实现贫困人口新型合作医疗参保率达100%。

  特困脱贫,政府兜底

  在贫困人口中,难免会有“三无”特困户,这是脱贫的难点。对此,合肥市实行“三无”特困户政府“兜底脱贫”,定向专扶,着力解决特殊特困人群积贫积弱的难题。

  合肥市在全国率先实行政府对农村家庭人均年收入低于1800元的“三无”特困农户的“兜底消贫”工作机制,力争到2020年全市基本消除“三无”特困农户。

  今后,合肥市还加大财政扶持力度,分年分批实施特困农户危房改造、安全饮水、家庭光伏电站建设工程,全额免除特困农户的养老、医疗个人承担费用,实现保障特困农户基本生存、稳定有序脱贫的预期目标。(合肥在线——合肥日报)

皖北城际铁路网规划修改?安徽省发改委披露新进展
   中安在线、中安新闻客户端讯 近日有网友在人民中安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