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全面构建诚信体系
老胡跟爱人在合肥市淮河路步行街经营着一家面馆,店不大,生意却不错。老胡的嘴里经常挂着一句话:“做买卖要凭良心。”从面粉到配料,他都要保证干净卫生。“以次充好的事我们做不出来,这样的钱我们不挣!”诚信的态度,让店里有了很多回头客。
而老胡和他的小店,只是合肥整个诚信体系中的一个微小体现。从城市规划到市场发展,从法律构建到民生经营,合肥深深烙上了“诚信”印记。以诚为本,信守责任,在细处得到了彰显和维护。
设立“红黑榜”失信就“拉黑”
诚信,是做人之本,同样,它也是城市发展的一块基石。
早在2003年,合肥市就成立了信用建设领导小组,制定并实施了《关于推进“信用合肥”建设的若干意见》等制度文件,扎实推进信用体系建设。2014年11月,合肥市政府正式印发《合肥市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作为合肥市首部信用体系建设专项规划,《规划》对该市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指导思想、主要目标、建设领域、建设任务及实施保障作出部署,成为指导未来合肥信用体系建设的纲领性文件。
建立健全覆盖全社会的信用信息共享服务体系是信用城市建设的基础性、先导性工程。记者从合肥市发改委了解到,依托“信用合肥”网站,合肥实时公布信用建设工作动态、开设重点人群及企业信用信息查询端口,不断丰富完善“信用合肥”应用服务功能。此外,建设覆盖社会各类信用主体的信用信息共享服务平台。
此外,合肥还通过失信上“黑名单”、产品质量设“红黑榜”、信用信息上公共平台、“失信典型”公开曝光等措施,推进建立共防共治的信用奖惩机制。
“买买买”背后有群保障员
淮河路步行街是合肥的一个标志,逛逛步行街,购物吃美食,也成了很多合肥人逛街目的地的首选。随意走进一家店门,除了琳琅满目的商品外,最醒目的,可能就是写有“12315”投诉举报电话的海报。正是多年来践行诚信原则,才让淮河路步行街成为消费者心目中的一块金字招牌,2011年,它更是获得了全国“百城万店无假货”示范街的荣誉称号。
和淮河路步行街管委会办公室主任孙俊聊聊,得知荣誉背后的各种付出。“我们在淮河路设立6个12315投诉联络点,及时受理调解消费投诉,开展法律法规宣传;同时加强质量监管,抽样检查各类商品,对检测中发现的质量问题集中整治,严厉查处了侵犯知识产权、制售假冒伪劣商品的违法违章行为;引导企业自律,针对少数行业内部存在着服务标准不统一、管理不规范的现象,积极引导,充分发挥其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作用,不断扩大行业的社会影响力。”
针对消费者投诉比较多的化妆品、手表、时装等商品,2014年9月,庐阳区特色街区市场监督管理所共查处5起案件,罚款近7万元。市场监督管理所副所长金铭介绍:“我们遇到投诉,一旦通过举证、立案查处证实之后,一般会根据上限进行严厉处罚,对于屡次出现问题的商户,我们会列入‘黑名单’。做到投诉一起,查处一起,绝不手软。”
合肥首创失信联动惩戒机制
提到老赖,很多人又痛恨又无奈。对于这些法定的失信被执行人,合肥市中级人民法院准备了一套“组合拳”,用于惩戒其失信行为。
“原本我们是‘两个法官一台车’,对于被执行人的房产、财产、车辆等,都需要法官一个个上门,去相关部门进行核查信息。但如今我们建立了联网制度,两天内就能查明被执行人的财产情况,快速的进行查封、冻结。此外,我们还建立了全方位的曝光平台,对在法定时限内未履行职责的被执行人进行曝光,通过报纸、网络、商业屏幕、社区电子屏、微博微信等方式进行立体式的曝光,不仅曝光其信息,还有照片等。”合肥市中级人民法院党组成员、执行局局长魏竹梅说。
而在整个惩戒机制中,2014年出台的《关于对失信被执行人实施联动惩戒的意见》可谓是合肥首创。“这个是由我们连同房产局、建设局等十几个单位一起起草、修改最终定稿。它的出台,极大地限制了失信被执行人的权利。一旦被确定为法定的失信被执行人,他的很多权利如坐飞机、坐列车软卧、贷款、参与土地建设等权利将被取消,甚至个人都不能担任企业高管等职务,这对于失信被执行人是一个重大的打击。此外,我们还充分运用刚刚健全的全市法院‘执行指挥中心’和‘司法查控网’,通过与国土、工商、公安以及所有商业银行的信息联网平台,在法院和社会诚信管理部门以及执行联动单位之间建立个人及企事业单位的信用信息数据库,实现信息共享,为惩戒失信奠定坚实基础。”魏竹梅说。
信用维护“城市骨骼”健康
早在2009年8月,合肥市建筑市场信用管理网络平台便开通试运行,实现了企业库、人员库、项目库的互联互通,以及企业信用信息采集、汇总、发布、分析的强大功能。而在2012年3月,合肥市城乡建委进一步出台了《合肥市建筑市场各方主体信用管理办法》,将信用管理的对象从施工单位这一家责任主体,增加到了建设单位、勘察、设计、施工、监理、招标代理、造价、审图、检测、混凝土等九方责任主体。通过这个管理办法,明确了信用等级的评价标准、方法以及评价结果的应用,明确了相关管理部门信息采集、录入、审核发布等职责,明确了建筑市场联席会议制度,施行以来,为规范合肥市的建筑市场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方面公开企业信用信息,通过市城乡建委门户网站曝光专栏通报企业不良行为和相关处罚信息,对施工企业和建设工地实行“红黄牌”警告并网上曝光制度;另一方面,也对企业创优夺杯、资质升级、走出去发展、上规模、科技创新等信用和发展好的企业予以嘉奖,市财政每年拿出3000万元作为专项奖励基金。
通过信用管理为抓手,合肥市的建筑业发展势头迅猛。2014年,合肥市建筑业企业完成建筑业总产值3334亿元,增加值突破700亿元,同比增长14.26%。企业创优积极性也得到明显提高,近几年,共创鲁班奖5项,国家优质工程奖2项,黄山杯166项,琥珀杯和庐州杯511项,国家AAA级诚信工地32项,全国市政金杯示范工程8项等。
公共资源监管创“合肥模式”
合肥公用资源交易中心,负责合肥市公共资源交易市场的建设和服务工作,如交易规则制订、交易中心场所和信息化建设、标准化服务流程体系搭建、业务交易服务保障等。可以说,这里是整个城市发展、创造的源头。
成立八年多以来,合肥公用资源交易中心一共承接了近5万个项目,交易额达到5千亿元。而令人欣喜的是,从交易中心走出去的工程,至今没有发现一起豆腐渣工程,没有一个残次的商品。而这个成绩的取得,正是有着一套具有“合肥模式”的监管体系。
为了打造诚实守信的阳光市场,2013年,合肥市就出台了相关的公共资源法律条例和责任追究办法,从制度上给予确认,同时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支撑,杜绝不公正现象的出现。
合肥公用资源交易中心就像一个标准化的工厂,依托完整严格的生产线,让从这里出去的商品都是优质的。而为了进一步杜绝造假、不公正竞争等现象的产生,交易中心还进行了区域诚信联建,让不诚信者在一处受罚,处处都受到制约。(合肥在线-江淮晨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