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优化投资环境 当好全省改革发展“排头兵”

14.06.2014  16:23
导读:合肥为了全方位优化投资环境,打出了完善政策配套、优化政务服务、强化要素保障、提升城市形象的一套组合拳。

“合肥不仅是城市变美变大,投资环境也越来越好了。”这几年,很多到合肥兴业的企业家,都发出这样的感慨。在竞争激烈的今天,合肥是怎么赢得资本和人才的青睐的?记者连日来采访发现,合肥为了全方位优化投资环境,打出了完善政策配套、优化政务服务、强化要素保障、提升城市形象的一套组合拳。

产业新政策赢得企业好评

“合肥的这套政策真的挺好,以前很多奖补资金是锦上添花,现在完善之后,更是雪中送炭了。”在合肥蜀山区一家高科技公司从事云技术与物联网的合肥企业家胡杨林昨天告诉记者,在合肥投资兴业的这几年,很清楚地看到合肥的变化。

胡杨林说的政策,是合肥刚刚出台的“1+3+5+N”产业发展政策。从2006年起,合肥就陆续形成了“五大”政策体系,到2013年底,市财政累计投入资金96.3亿元,为产业做大做强提供了强劲的动力。但合肥并没有满足于已获得的成绩,而是不断去寻找有待提升的地方。于是,就在上个月底,合肥将政策进行了调整,增加了基金、借转补、财政金融产品三种投入方式,同时进一步优化了机制和环境,赢得了市场和企业的欢迎。胡杨林说,按照新政策,可以“在企业最需要资金的阶段体现财政资金的支持。”

行政审批事项去年砍一半

政府是政策的制定者,更是企业和市民的服务者。在优化政务服务方面,近年来合肥可谓不遗余力。首先是深化审批制度改革。为了打造中西部地区乃至全国审批环节最优城市,合肥市经过多年多轮清理,2013年再出狠招,又进行了第6次清理,将市本级行政审批项目从282项精简为152项,行政审批事项减少了130项,减少46%。

此外,合肥还敢于在重点领域开展权力治理。在城市建设领域,建立了规划、设计、立项、招标、投资、施工“六分开”管理模式,也就是由市规划局提出城建项目及规划条件,市城乡建委组织项目的综合设计,市发改委负责项目立项及初步设计审查,市招标投标中心负责项目的招投标,市建投公司负责城建融资及拨付项目资金,市重点局负责工程施工管理。如此一来,各部分分工明确,不仅规范了行为,还防范了建设领域腐败风险的发生。

土地上市不搞个人说了算

土地是最重要的资源要素,合肥为此想了很多办法。首先是建立集体决策制度,不搞个人说了算。非经土委会集体讨论研究,任何土地不得上市,从源头上杜绝了“暗箱操作”。

此外,合肥还建立了“净地出让”制度。经营性项目用地,一律实行“政府拆迁安置、净地竞价拍卖”。一位业内人士告诉记者,实行净地出让,采取公开竞争的办法,既能让更多有实力的开发商公平出价,又避免了以不公开形式给特定对象特殊政策。

省委常委、合肥市委书记吴存荣日前接受媒体采访时感慨,过去的合肥,也曾有过环境不佳的时候,“也有潜规则,菜市场也有虾霸、鱼霸,垄断行为也存在过。但经过立法、打击和规范,现在的合肥,投资环境已经得到了极大的净化。”

正是因为优化环境,坚持市场导向,才促生了合肥目前公平公正的市场环境。

绿色生态城市越来越宜居

今年,在联合国环境基金会、中国环境保护协会等联合举办的第四届“绿色中国·2014环保成就奖”评比中,合肥作为中国唯一获奖省会城市,获得“绿色中国·杰出绿色生态城市”称号。组委会的评奖词是: “作为全国唯一一个环抱五大淡水湖之一的省会城市,合肥正朝着‘有山皆绿、是水皆清、四季花香、处处鸟鸣’的宜居宜业现代化特大城市迈进。”

事实上,这几年,合肥的城市形象正在不断提升。在交通方面,随着新桥国际机场的开通,以及高铁南站、合福高铁等的加快建设,合肥已经确立了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的地位。另外,155公里环巢湖旅游道路年内可全线贯通,城市轨道交通也陆续开工。此外,全市134个老旧小区环境正在全面整治,96个城中村和危旧房改造也开始实施。合肥的人居环境正不断变好。

本报记者 项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