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为创新创业插上“金翅膀”

19.10.2015  16:28

  如果说,一个初创企业是刚刚破土的嫩芽,那么启动、周转的资金就是“生命之水”。长期以来,由于创业就业群体较为分散,且行业分布千差万别,与金融机构的信息不对称问题较为突出,无形中加大了双方沟通交流和项目对接的困难。与此同时,由于缺少抵押物,“贷款难”也往往成为“创业难”的关键制约因素。但合肥却培育打造成为创业热土、兴业福地,一系列的金融支持或许可以为全国其他城市树立典范。

  创新产品缓解创业“开头难”

  不少创业的企业都会面临相同的问题:市场前景很好,发展也不错,但却缺乏资金支持。

  这个困境,在合肥得以破解。针对创业企业稍微成型的企业,合肥专门设立了政府投资的天使基金,重点支持这个阶段的企业。

  同时,合肥还积极有效发挥财政资金的撬动作用,设立了大湖名城·中小微企业政保贷、中小企业创新发展基金等大湖名城品牌系列财政金融产品,还有由科技、文广、农委、供销等行业部门牵头设立的创新贷、创意贷、惠农贷等。此外,金融机构也纷纷开展各类金融创新,比如民生银行合肥分行推出“线上”微型贷款业务,已累计为4000多户小微型企业提供了总计超过10亿元纯信用贷款。

  而针对企业与银行间的“桥梁”建设,合肥立足市县区域和业务领域双覆盖的政策性融资担保机构网络,通过深入推进新型政银担风险分担合作,引导银担机构在小微金融服务上优势互补、资源共享、风险共管,构建政银担三方共同参与、可持续的新型合作关系。

  记者从合肥市金融办了解到,8月底,在新型政银担模式下已经为小微企业提供342笔金额17.1亿元的信贷支持,位居全省第一。

  年轻一辈,毋庸置疑是创业的最强主力军。2014年由合肥高新区作为试点,率先设立的全省首个青年创业引导资金,撬动1.5亿元的社会资本(以3000万元撬动1.5亿元,具体为,省、区级财政按2∶1比例,共同出资3000万元,合作期3年,至2017年12月31日)。

  记者从合肥市金融办了解到,截至目前,青年创业引导资金已累计对中科大、合工大、安徽大学等高校毕业生创办的53家创业企业,发放青年创业引导资金贷款5011万元,直接带动就业数千人。

   用创新创业推动合肥产业转型

  转型升级中的合肥,不仅仅依靠成熟企业,创新创业队伍中新成立的企业也是其中的重要力量。目前,以服务合肥产业转型升级为目的的政府投资引导基金也在支持合肥本土企业、项目、产业等方面开始发力。已参股设立的十余支创业类子基金撬动社会资本近30亿元,撬动比例近400%。其中,既有与国际顶尖投资机构美国德丰杰合作设立的全省首只外资创投基金,也有与海通证券等大型券商、中兴通讯等产业背景深厚的机构合作设立的各类专项基金,重点支持TMT、集成电路、智能制造、节能环保等战略新兴产业企业与项目。

  在此基础上,合肥还通过对项目实施直接投资的方式,推动做大本地产业、做长产业链条。例如,近期投资的通富微电子项目,是上市公司通富微电在合肥建设的先进封装测试基地项目的运作主体,总投资额60亿元,项目全部达产后年产集成电路217亿只,实现产值140亿元,将激发合肥集成电路发展的量变与质变效应。

  助力企业走上资本市场

  小微企业进一步壮大,便成长为中小企业。这时,中小企业往往亟需数量更多、成本更低的资金。

  对此,合肥通过条块结合方式,借助网络信息手段,建立了全市直接融资后备企业信息库,目前已入库各类企业500余家。信息库主动与沪深交易所、全国股转系统建立战略合作关系,畅通沟通协调机制,并针对后备企业制定标准化的“金融+资本”培育模式,采取市县联动、专家指导、深入企业的方式,提供全方位、多元化资本市场对接服务,推动合肥企业登陆主板、创业板、新三板。

  截至目前,境内外上市企业达35家,居全国省会城市第七;“新三板”挂牌企业达38家,居全国省会城市第十,在安徽股权交易中心及其他地区区域性股权交易中心即四板挂牌的企业近200家,场外市场融资近2亿元。在资本市场,“合肥板块”已初具规模,既涌现出科大讯飞等新兴产业行业龙头,也培育了东芯通信等创新创业的潜力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