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两化融合综合指数遥遥领跑

13.01.2015  16:30

  从市经信委了解到,近日,《2014年中国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发展水平评估报告》发布,各省两化融合水平清晰呈现。这份报告中,我省在三项重要指标上位居全国第一。合肥更是以101.71的综合指数遥遥领跑全省其他城市,成为拉动全省两化融合的动力源。

  在2011年的汉诺威工业博览会上,德国提出“工业4.0”战略,旨在提升制造业的智能化水平,很快上升为国家战略;中国,也在积极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的深度融合,以实现可持续的工业发展。世界范围内,生产管理制造销售的智能化、自动化、信息化,已成为工业转型升级的必由之路。

  四项指标全部位列全省榜首

  2014年,在前两年评估的基础上,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开展了第三次两化融合区域发展水平评估。指标体系包括基础环境、工业应用、应用效益三类共23项指标。

  报告显示,去年我省两化融合发展指数76.95,高于全国平均值10.81;工业应用指数85.04,高于全国25.43;应用效益指数74.49,高于全国1.06。值得一提的是,我省在总指数增幅、工业应用指数、应用效益指数增幅三个指标上,均位居全国第一。

  作为省会城市,合肥近年来两化融合实践颇为抢眼,不仅在国家两化融合试验区考评中连得好评,其两化融合水平也遥遥领先。去年,合肥两化融合发展指数101.71,增长41.64%;基础环境指数113.38,增长11.29%;工业应用指数105.67,增长51.09%;应用效益指数87.32,增长6.98%。四项指标均位列全省第一,远超国家平均水平。

  市经信委相关负责人说,合肥两化融合发展指数高于全省24.76个百分点,高于第二名14.81个百分点,拉动全省指数45.7个百分点。

  全方位发力推动两化融合

  去年12月底,我市首批3家智能工厂、30个数字车间出炉,这是我市两化融合推进工作的创新工程,也成为两化融合实践的又一典型范本。去年市经信委开始在全国首创并实施“万千百”创新工程(即:万条数字化生产线、千个数字车间、百家智能工厂),推进企业信息化从基础应用、单项应用向集成应用、创新应用、产业链协同应用转变,基本实现骨干企业装备智能化、设计数字化、生产自动化、管理现代化、营销服务网络化。

  在树立一个个企业典型之外,我市更加注重行业层面和区域层面两化融合的实践,让信息化成为工业转型升级的有力抓手。行业层面,以江淮汽车、熔安动力、合力叉车、格力电器等200多家国家、省、市示范企业为龙头,加强产业链信息化联动发展,开发以创新设计、敏捷制造和协同管理为主要内容的数字化综合集成技术,全面提升行业的整体竞争力。区域层面,以桃花工业园、双凤工业园、蜀山工业园、肥东经开区、包河工业区、桃花镇工业聚集区等省级示范园区为抓手,鼓励工业园区根据自身的发展需求和两化融合基础,结合区域产业和企业发展优势,确立重点产业、企业和项目,推进示范工程建设。

  作为全市经济发展最具活力的中小企业,其信息化水平也在不断提升。去年,我市推进中小企业“翔计划”工程,建立中小企业网络营销体验中心,支持200户中小企业开展网络营销业务;推进工业云服务平台应用,支持100家中小微企业应用工业云服务平台开展网络基础设施、设备租赁、数据托管、流程外包等服务。此外,我市认定了26家企业信息化第三方公共服务平台,有效利用平台为中小企业提供信息化政策法规咨询、产品研发、质量认证、软件租用、信息技术培训、在线支持等公共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