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下好创新“先手棋” 内生动力推升发展势能
这是一座拥抱巢湖的大湖名城,气候宜人,风景如画;这是一座成就梦想的创新高地,英才汇聚,共创辉煌——合肥,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副中心城市,以全国首个科技创新型试点市的“创新基因”,不断创造先行先试的“创新传奇”。
“创新是沉默者的长跑,是没有出口的高速公路。”安徽省委常委、合肥市委书记吴存荣如是说。自从2004年被科技部批准为全国首个科技创新型试点市以来,合肥一直在探索、践行一条依靠自主创新推动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新路径,坚持创新发展、推动转型升级。抓住创新的“牛鼻子”,如今的合肥,凝聚了一批在国内乃至国际上处于领先水平的技术,形成了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产业集群,自主创新为经济腾飞注入强大的“内生动力”。
产业从“无中生有”到领先全球
科技是国之利器,国家赖之以强,企业赖之以赢,人民生活赖之以好。科技创新,被誉为推动经济转型升级、提质增效的“第一动力”。
近年来,中科大先进技术研究院、清华大学公共安全研究院、合工大智能制造研究院、合肥语音信息技术研究院等协同创新平台在合肥先后建设,科技创新产学研紧密结合,已经取得一系列世界领先的原创成果。其中,“多光子纠缠及干涉度量”项目获2015年度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千公里光纤量子通信骨干网工程“京沪干线”即将建成,世界上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也即将发射,合肥的“产业引擎”强劲发力。
当你忙碌一天后,疲惫地拿起手机,对着它说“今晚不回家吃饭”,手机就会自动识别并发送到指定号码,这是语音技术带来的便利之一。以科大讯飞为龙头的语音企业在语音处理、生物特征识别、机器翻译、自然语言理解、问答系统、类人智能等技术领域实现关键性突破,继续保持核心技术的领先优势。
科大讯飞相继获得国际语音合成大赛(Blizzard Challenge 2006-2015)十连冠、国际语音识别大赛(NIST)三连冠、国际口语机器翻译评测两项大赛(IWSLT 2014,NIST 2015)均荣获第一,并在人工智能领域率先启动“讯飞超脑”计划,取得一系列的阶段性成果,为智能语音产业化应用和爆发式增长提供基础和支撑。
企业当主体、院所唱主角、政府大服务。企业技术研发有了“大智囊”,院所科研成果有了“大市场”,高校毕业生有了“好工作”,企业院所有了经营研发的“好人才”……在互利共赢的“立体式”合作模式中,人人尽享甜蜜的创新“果实”。
“创新是京东方与生俱来的基因,也是能与合肥结缘的主要原因。”京东方集团副总裁、合肥区域总经理张羽,见证了合肥的新型显示产业基地“从无到有”,再到“领先全球”的过程。
2009年,京东方合肥6代线项目的开工建设,结束了我国内地在液晶显示领域没有6代线的历史。2011年,投建国内首条氧化物TFT-LCD生产线8.5代线;2015年,又投建全球最高世代线——10.5代线,这是目前全球世代最高、尺寸最大的液晶面板项目,投产后将使京东方跃升全球显示行业“三甲”之列,成为当之无愧的显示产业“龙头”。
以京东方落户为契机,“十二五”期间,合肥紧紧抓住全球产业转移和科技变革的历史机遇,在新站区汇聚了包括彩虹、乐凯、康宁、三利谱、力晶等行业龙头在内的40家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形成了“石英砂进去,电视整机出来”的全产业链,又大手笔描绘“芯屏器合”蓝图,即:新型显示、集成电路、智能制造三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构建千亿级的大产业集群。
轻点油门,白色越野车“呼”的一声启动,行驶过程中安静、节能、舒适、环保,最远能达300公里的续航里程……这就是合肥制造的最新款“高颜值”新能源汽车iEV6S。去年,合肥向全国新推广新能源汽车13235辆、累计推广新能源汽车2.3万辆,新能源汽车产业产值已达120亿元。
2015年,合肥市新型显示、集成电路、智能语音和新能源汽车4个基地,获批安徽省首批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基地。截止到今年一季度,这4个基地的产值累计达256亿元,同比增长24%。高新区软件和信息服务(智能语音)获批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新能源汽车基地国轩高科循环经济型磷酸铁锂电池技术开发及产业化,获得安徽省科学技术奖励;新增授权发明专利129项。
全国区域经济版图的“新坐标”
面向巢湖,背靠青山,半山半水半城绿——在风景秀丽的合肥巢湖经开区花山工业园,被称为装备制造业“皇冠上的明珠”的燃气轮机,明年就要在这里率先问世——这是中国科学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几代科学家历经数十年、不断“接力”的呕心沥血之作,位列“十三五”我国百个重大项目之首。
不远处的合肥半汤国际旅游度假区里,总规划占地31平方公里的世界第一个生物经济实验区——中国半汤“生物谷”,制药车间已经落成,最快今年底就将生产出第一支药剂。安徽未名生物经济集团以科技创新为核心驱动力,在这里创造了世界区域经济发展的新模式——生物经济模式。
“十多年来,合肥市坚持创新转型升级发展导向不动摇,强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全面提升城市发展能级,主要指标增速保持两位数,总量跃上新台阶,‘新跨越、进十强’的目标提前基本实现。”合肥市市长张庆军表示,在转型升级、结构调整上,自主创新起到了重要的“支撑发展”和“引领未来”作用,让合肥以崭新的姿态成为全国区域经济版图上的“新坐标”。
统计数据显示,“十二五”期间,合肥市生产总值连跨三个千亿台阶、达到5660.3亿元,总量位次前移至全国省会城市第12位。主导产业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提高到64.6%,平板显示及电子信息、家电、装备制造产值均超千亿元;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增加2.5倍。进入国家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自主创新主要指标全部进入全国省会城市“十强”。
过去五年间,战略性新兴产业拉动合肥经济增长的效果十分显著:2011到2015年,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从1283.6亿元增长到2788.8亿元,占全市产业比重从25%提高到30%。其中,2015年,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幅高出全市平均增幅10.6个百分点,拉动全市工业增长6.1个百分点,增长贡献率达54.2%。为打造更加强劲的增长极,合肥市还将深入推进123个在建项目建设,按照“龙头企业—重大项目—产业链—产业集群—产业基地—产业生态”的发展理念,聚焦重点领域,谋划布局一批新的重大项目。
被确定为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副中心,意味着合肥从此进入“国际竞技场”。国家明确提出提升合肥都市区的国际化水平,把合肥推上了国际舞台,让合肥与国际化城市对标,在综合实力、产业层次、创新发展等方面,都为合肥确立了更高的新标杆,合肥发展面临新一轮“提档升级”。
在今年的合肥市科技创新大会上,安徽省委常委、合肥市委书记吴存荣强调,要以习近平总书记来肥视察工作为新起点,按照省委、省政府部署要求,牢固树立五大发展理念,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合肥“十三五”发展再上新台阶。
这次大会后,合肥市部署了“十三五”创新驱动发展工程任务。提请安徽省政府完成《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方案》论证,近期拟报国家,谋划推进超导核聚变中心、中国量子中心、空地一体化网络、联合微电子中心、离子医学中心、分布式智慧新能源集成创新平台等重大平台建设。
此外,合肥还积极培育后备“战新基地”。围绕生物医药和高端医疗器械、光伏、文化创意、智能终端、智能制造、电子商务等重点产业领域开展第二批基地申报工作,设立专项引导资金,加快培育一批市级基地,为国家、省级产业基地培育后备力量。合肥市市长张庆军评价认为,“从一定意义上来说,我们抢抓了新一轮世界产业变革的新机遇,赢得了新一轮区域竞争的主动权。创新转型升级,已成为现阶段合肥发展最强大的动力和最鲜明的特征。” (刘甜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