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三驾马车”催动经济逆势上扬
一季度生产总值居全国省会城市第10位,增速第4位;前5个月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1.4%,财政收入增长12.1%……安徽省合肥市不沿江、不靠海,传统工业基础薄弱,在经济下行压力仍存的情况下,成功实现经济逆势提速。
致力于打造“创新高地”的合肥,前瞻性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通过创新平台、高端人才、政策支持的“三驾马车”,激发创新创业的内生动力,走出一条中西部城市转型发展的独特“合肥路径”。
创新平台“强融合”
在中国科技大学先进研究院的展示大厅里,一排排科技创新成果呈环形分布,这里集合着合肥乃至全国最高端、最前沿的一批创新成果。
在这些成果中,“呋喃聚酯系列产品”引人注目,它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能实现农业秸秆的循环利用,将其制成安全环保的塑料制品,破解秸秆回收利用的难题。
“这项技术的研发企业,就是从协同创新平台的‘臂弯’里成长出来的。正是中科大先研院的全力孵化,产业化进程大大加快。”中科大先研院副院长陈林说。
中科大先研院是最具特色的协同创新平台。陈林说,先研院围绕项目聚集和成果转化,着力在管理体制、运行机制、科技成果转化处置、科技人才激励等方面创新,以全新的机制体制,让技术和人才无障碍传送,打通科技成果产业化通道,成为“以创新促创新,以创新激创新”的生动实践。
目前,中科大先研院已建设联合研发单元36家,孵化科技企业136家。
从“实验室”到“大市场”,从“教学楼”到“生产线”,以中科大先研院为代表,合肥打造了一批新型协同创新平台,推动产学研合作由短期、松散、单项向长期、系统、实体化的政产学研资一体化转变。
构筑吸引人才“强磁场”
优质的平台,自然会吸引最难得的人才,而人才聚集,也会吸引下一批精英。
“我2005年就回国考察过,当时感觉创业的时机还不成熟。直到7年之后,我觉得各方面条件已经具备了。”国家“千人计划”引进人才吴周令,曾在留学生、美国大学教授和跨国公司高管等多重身份间转换。如今,他的身份是合肥知常光电科技公司创始人、首席科学家。
作为美国劳伦斯•利弗莫尔国家实验室杰出贡献奖获得者、激光物理学家,吸引吴周令来到合肥这个内陆城市创业的重要原因,是这里的“人才特区”。
吴周令说,合肥“人才特区”的政策全面而具体,大到创业资金支持、科研补贴、税收减免,小到住房、教育、医疗等生活“绿色通道”,一流的政府服务和生活质量,使我们能心无旁骛搞研发、办企业,还能不断吸收到新的人才。
除了政策支持,对科技人员的激励机制也发挥了磁铁效应。中科合肥燃气轮机公司目前估值约4亿元,而以科技人员为主的创始团队享受高达30%的股份,“这是我们没有想到的。”留日回国、中科院“百人计划”入选者谭春青博士说。
产业政策“强扶持”
3个月卖出100万个,7个月卖出400万个,两年不到已卖出超过2000万个——这是小米手环的业绩。
这款创新产品来自于合肥一家名叫华米科技的公司。2014年8月,公司推出“小米手环”,以良好的用户体验、远低于国外同类产品的价格和超长待机时间,开始爆发式增长。
“没有政策的支持,公司不可能有今天!”华米公司副总裁章晓军介绍,公司多年来在企业资质、贷款融资、办公场所等方面得到扶持。2011年在急需资金、贷款困难的情况下,合肥高新区采用“创新贷”,支持企业用科技成果抵押,3年获得1000多万元低息贷款。
助推产业创新,合肥投入“真金白银”。合肥市科技局相关负责人介绍,2016年,合肥编制形成《合肥市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实施方案》,修订出台全市自主创新政策条款,更加突出对外开放合作、创新平台建设和创新能力建设,预算安排自主创新资金达7.6亿元。(陈尚营 徐海涛 白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