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一座快速成长城市的生态文明答卷
合肥的快速成长已经成为中国城市经济学的一个典型案例,甚至会变成一个专有词条。
合肥被确定为“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副中心”,2017年7月发布的《安徽省新型城镇化发展规划》提出,到2020年,率先将合肥培育成市区常住人口超500万的特大城市。
“全球经济增长最快的城市”,世界著名杂志《经济学人》对合肥的这一定位,向世界展示了“合肥速度”。英国《自然》和美国《科学杂志》先后认为世界未来的硅谷在中国的北京和合肥,合肥未来是万亿GDP的大城市。
与之相应的是城市治理的一系列崭新课题,从世界范围来看,特大城市的大气、水、环境治理是一个富有挑战性的课题。
从工业革命肇始期的“雾都伦敦”现象,到二次大战后德国再次崛起时的莱茵河污染治理,新兴工业区一般都走过先污染后治理的路径,但合肥,必须也只能走出一条“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的新路。
当“排头兵”:如何担好双重责任
一个明显的特征是:合肥在全省经济总量中的比重越来越大。
2017年合肥GDP总量为7213.5亿元,占全省的比重达到26.2%,超过四分之一,比上年上升0.2个百分点。
十年内,合肥GDP在全国省会城市的排名上升9位,涨幅约571.7%。
省委省政府对合肥的发展寄予厚望,全省人民对合肥的发展寄予厚望。
这几年,人们对安徽经济刮目相看,首先就是对合肥经济刮目相看。
作为全省经济名副其实的“排头兵”,如何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提供生态文明的“合肥探索”、“合肥样本”,合肥责无旁贷。
在今年8月召开的全市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安徽省委常委、合肥市委书记宋国权表示,要进一步动员全市上下坚决扛起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政治责任,全面加强生态环境保护,高标准高质量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奋力谱写合肥生态文明建设新篇章。
他说,要清醒认识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工作面临的严峻形势与存在的不足和问题,坚持生态优先,推进绿色发展,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努力为打造生态文明的“安徽样板”作出省会贡献。
近年来,合肥市相继出台了《合肥市培育新动能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若干政策》、《关于加快建设绿色发展美丽巢湖的意见》、《合肥市环境空气质量生态补偿暂行办法》等政策条例,力求补齐环保短板,重塑蓝天白云。
跟着专家看巢湖:如何做到“城湖共生”
今年夏天,巢湖蓝藻水华形势依旧较为严峻,截至7月底,巢湖发生蓝藻水华29次。
许多市民也提出了疑问:治理巢湖的力度这么大,为何还有蓝藻出现?
安徽省水利水电勘测设计院副院长、巢湖研究院院长朱青为记者解答究竟:
“刚性污染存量大是导致河湖污染的主要原因,本底氮磷流失多则是加重水体恶化的重要原因。”他说,蓝藻是古老物种,爆发机理不明,控制其频次、规模、位置是治理重点。
巢湖是被国家列入重点治理的“三湖”之一,而与太湖、滇池相比,巢湖治污起步迟、基础弱。2011年行政区划调整后,巢湖面临流域经济总量翻二番、城镇人口增长近一倍的发展现状,如今经过多年治理,巢湖流域防洪和供水工程体系基本形成,巢湖生态保护修复工程也取得阶段性显著成效。
巢湖治理贵在新的实践,这一实践就是:找到“城湖共生”的新路。
“大湖名城”在为合肥带来自豪荣耀的同时,也意味着更多锲而不舍的努力。
金秋十月,微风习习,站在巢湖岸边近观远眺,满眼翠绿。朱青说,最近几年,合肥不断加大对巢湖的治理力度,从污染结构、污染分布等各个方面“对症施策”。结构上“消减存量、扩大总量”;分布上“治理西北、保护西南、联通东南、防治东北、修复环湖”;路径上实施“治污、复苏、养生”三大步骤。
朱青说,治理的目标是:让巢湖生态功能稳步提升、流域生物多样性逐步提高、河湖自我修复能力逐步增强。
环巢湖地区生态保护修复设置了一到八期的任务,以防洪和治河为主的一期工程已经完工,二期工程以治污和防污为主,已经完成了投资的96%,三期工程以扩容和保护为主,44个项目已经有27个项目开工建设,四期项目以环境治理为主,74个项目已经开工,五期项目以小流域治理为主,可研报告和申请贷款已经获得国开行批准,六期工程正在编写可研报告,申请贷款,整个治理目前为止共投入156亿人民币。
市委书记、巢湖省级湖长宋国权多次实地调研巢湖综合治理工作,他在包河区蓝藻磁捕船项目现场和肥东县长临河藻水分离港项目建设现场,指出要积极探索大型湖泊的污染治理技术和方法,推广应用新举措新成果。
1月30日,巢湖研究院挂牌。
当前,合肥正紧紧围绕中央环保督察提出的问题,进行深入整改,还巢湖诱人的自然风光。
朱青说,合肥正以十五里河、南淝河等入湖河流河口及滩涂湿地保护为重点,规划建设10个环湖湿地。
恢复巢湖生态功能,让人类与它和谐相处,从这个意义上说,“城湖共生”实际上是“人湖共生”,而不是“人进湖退”,更不是“人进湖竭”。
合肥,巢湖,值得期待。
“河长”“湖长”有了APP:如何坚持“两手硬”
韩薛是合肥市蜀山区南岗镇鸡鸣村河段巡查员,最近,他和同事们开始借助手机APP的帮助完成河道巡查任务。在巡查中,他发现河道上漂浮着一些杂物,他立刻用手机拍照及时上传,并通知属地单位安排人员清理。
韩薛告诉记者,从8月起,蜀山区河长办在全区推广使用河长制APP实时管理系统,南岗镇像他这样的巡河员以及河长都有了一套治水的“新武器”,只要登录蜀山区河长制管理信息系统,就可以将境内的4条主要河流及13条支流发现的问题实时上传图片或视频,属地人员可以根据情况迅速到现场处理,及时解决问题。
合肥市在全国首创“河长制”,由各县(市)区、开发区党委主要负责人担任辖区内18条主要河流的“河长”,实行属地管理,对所负责河道日常管理、水环境持续改善和跨界断面水质达标承担领导责任。目前,合肥市市县乡四级河长组织体系基本建立,市境内巢湖、南淝河、派河等17处主要河湖设立16名市级河长,全市已设置各级河长2000多名。
今年8月,合肥又全面建立起市、县、乡、镇四级湖长体系,市委书记宋国权担任巢湖省级湖长,市长凌云担任市级湖长。
不光给“河长”“湖长”配上“硬装备”,还有规划、条例、目标考核作“硬支撑”。
十五里河是入巢湖的主要支流,总长35千米,流域面积111.25平方千米,对巢湖水体有着重要的影响,但水质过去长期呈劣Ⅴ类。如今,河水已清澈许多,极目远眺,河流就象玉带般蜿蜒曲折,两岸风光无限。
合肥市委副书记、市长凌云多次调度十五里河水质改善达标工作,她指出,要列出问题清单、任务清单、责任清单、时间清单,统筹推进控源、截污、提标、扩容工程,保持“咬定青山不放松,不达目标不收兵”的韧劲。
去年,市里出台了《十五里河水体达标方案》。针对流域污染现状,提出了截污清淤、生态补水等30多项近、远期工程,与此同时,全面调查水体流域城镇生活污染、工业污染、面源污染等污染源排放现状,对污染源排放量和污染物结构进行分析汇总,确定主要污染因子。针对诊断出的主要水环境问题,有针对性的提出工程措施和管理措施,加快流域污水处理厂建设和提标改造。如今,其水质改善工作取得阶段性进展,国考断面水质已连续3个月达标。
合肥市水务局局长黄永宏介绍,今年以来,全市各级河长巡河86403次,湖长巡河2440次。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合肥已经制定详细规划,将在今年年底前完成所有入河排污口整治工作。黄永宏表示,下一步合肥市将持续加大工作力度,提高河长制、湖长制的整体工作水平,同时以一河一策和专项行动为载体,以每条河综合治理带动提升河长制湖长制工作,学习借鉴先进地区智慧治水经验,全面推进水资源管理、水环境监检测、水生态保护等智慧化建设,探索互联网+在河长制湖长制工作中的示范推广和应用。
唤回蓝天绿地:如何深化“标本兼治”
“天更蓝了,环境质量的变化,我和老百姓一样,都是看在眼里,喜在心头。”有着30多年大气质量监测工作经验的合肥市环境监测中心站副站长李菁,或许最有发言权,“现在蓝天白云的天数较之前要多得多”。
蓝天取代了雾霾,滋润的空气取代了污浊的粉尘,在过去的一年里,合肥全市可吸入颗粒物(PM10)平均浓度为80微克/立方米,比2013年(115微克/立方米)下降约30.4%;细颗粒物(PM2.5)平均浓度为56微克/立方米,比2013年(88微克/立方米)约下降36.3%,是全省唯一双下降的城市,与黄山市一起被省政府考核定为“优秀”档次。
其中的秘诀到底在哪?
在大气污染防治方面,《合肥市燃放烟花爆竹管理规定》正式实施,合肥和北京、天津等城市一起实施史上最严禁放令。据合肥市安监局烟花爆竹处处长刘玉冰介绍,合肥市区包括巢湖经济开发区在内的8大区域全面禁止燃放烟花爆竹。同时,合肥市还启动了餐饮业油烟专项清理整治工作,以”依法关闭一批、停业整治一批、完善手续一批”为主要内容,对建成区范围内餐饮企业、露天餐饮、烧烤摊点油烟污染等问题进行全面清理整治,改善全市大气环境、提升居民生活品质,努力打造环境优美的生态之城。
在土壤污染防治方面,合肥市积极贯彻落实《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简称“土十条”),及时制定实施《合肥市土壤污染防治工作实施方案》,提出到2020年,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达到94%(超出国家规定的90%),污染地块安全利用率达到90%以上。同时,建立了“政府主导,企业担责,公众参与,社会监督”的土壤污染防治责任体系,开展污染详查,对部分搬迁、停产、倒闭的化工、冶金、制药、电镀等重点行业企业的地块,开展土壤污染治理和修复试点。
去年,合肥在全省率先启动林长制,在市、县、乡、村设立四级“林长”,主要目标就是增加森林总量,提升森林资源品质,进一步增强城市的生态功能。
这是从“治标”迈向“治本”的重要步骤。
森林资源有着保护水土资源平衡、降低水分蒸发、固定土壤的作用,能对整个生态环境起到调节作用,并大量吸收污染源。
市委书记宋国权在接受央广记者专访时表示,合肥实施“林长制”一年来,造林面积大幅增加,全年完成植树造林3.45万亩、城市绿化1534万平方米,新建森林示范长廊65公里、完成森林抚育20万亩;绿化景观更加美丽,完成精品特色园林项目108个、面积达560万平方米,新建花境430处、面积10万多平方米;林园管护更加精细,全市没有发生一起森林火灾,林业有害生物防控得到加强;森林利用更加高效,林下种养殖呈现良好态势。
制造大市的新努力:如何壮大“绿色产业”
制造业是合肥这座城市引以为傲的发展资本,也是它快速成长的重要基础。
据合肥市经信委副主任谢洪杰介绍,前七个月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增加值同比增长9.8%,,创2017年以来新高,高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
越来越多的企业、越来越多的生产线,既意味着产出,也就意味着排放。
合肥的答案是:推进绿色产业发展。
市长凌云在第二届绿色设计与制造国际论坛发言时表示,“十三五”期间,合肥将把绿色发展摆上更加突出的位置,以建设“创新+生态”的滨湖科学城为主平台,力求推出更多的绿色设计、绿色制造、绿色产品、绿色产业。
2017年,合肥全市新增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309家、总量达1666家,完成技改投资1370亿元、增长8.5%,建成智能工厂41个、数字化车间320个,从源头减少能源资源的消耗和污染排放。
成为“排头兵”,离不开制造业;要打好环保战役,需要众多企业身体力行。今年,合肥相继出台了《合肥市培育新动能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若干政策》及《实施细则》,大力支持新能源汽车、光伏等核心产业,加快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绿色+”产业集群。
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比重不断提升,阳光电源成为全市首家国家级绿色工厂,以其为代表的一批企业成为省级绿色工厂。市里不断支持制造企业实施能效提升、工业节水、污染防治等工程,对绿色制造示范最高给予100万元奖补。
“阳光电源优先采用可再生能源、清洁能源替代化石能源。”跻身国家工信部2017年首批绿色制造示范名单,入选国家级绿色工厂,阳光电源生产中心总经理邓德军介绍,其制造的逆变设备在全球累计装机超49GW,每年可生产清洁电力达680亿度,减排二氧化碳5440多万吨。
合肥市环保局党组书记陈刚介绍,在推进绿色产业发展过程中,合肥市制定实施了《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规定》,明确党委政府和各职能部门的职责,并在今年的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签订目标责任书,在市政府目标管理考核中,绿色发展的分值由14分提高到25分。
同时,全市17个开发区还全部进行了规划环评,制定了环境准入负面清单。在开发区引进新项目前期审查中,严格按照负面清单要求进行设选,实行全面把控,对巢湖一二级保护区项目,严格划定生态保护红线。
放眼远望,一幅“有土皆绿、是水皆清、四季花香、处处鸟鸣”的美丽合肥画卷正渐次展开。(记者孙叶、徐鹏,合肥台记者孙红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