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届安徽地域法治文化交流研讨会召开 聚焦历史法治文化名人和法治事件[安徽法制报]

07.12.2015  02:17

本报讯 上古时期的司法鼻祖皋陶、春秋时期的法家学派代表人物管仲、宋代清廉公正的包拯、近代“司法专才”许世英,数一数我省历史中的法治名人还真不少。 12月1日,在“12·4”全国宪法日暨法制宣传日到来之际,省委宣传部、省司法厅、省民政厅联合举办“安徽地域法治文化交流研讨会”,邀请省内外相关学者,就安徽地域法治文化特征、内涵及其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展开“头脑风暴”。

据了解,这是我省首次对地域法治文化进行全方位、系统的挖掘提炼。省司法厅厅长洪禹候在会上介绍,从今年5月起,我省就启动了安徽地域法治文化研究论文征集活动,在3个多月的时间里,共收到各地报送论文76篇。经评审组评选,共评选出一、二、三等奖和优秀奖论文16篇,本次研讨会就是交流当前地域法治文化研究成果。“细读《管子》现存的76章发现,专讲或涉及到法治的有近40章之多,把这些论述连贯起来看,管仲不是就法论法,而是在强国框架下推行依法治国,至今仍有当代价值。”原省社科院副院长、省政府参事,管子研究会会长程必定在研究管仲依法治国思想中联系当前依法治国的实践,倡导融会贯通、古为今用。六安作为皋陶故里,一直注重弘扬皋陶思想、传承法治精神,六安市委党校教研室主任王方宝在研究时发现,皋陶朴素的法治思想与我国法治建设的核心思想不谋而合,比如强调“法治”与“德治”并举,法律必须宽严有度、简便易行,法治的民本思想等。

长期以来,包拯几乎是历史上清官的代名词。合肥学院教授、包公精神传承研究会顾问何峰认为,千百年来包拯之所以深受民众的爱戴和景仰,不仅是因为他清廉律己、爱民亲民,更在于他坚持法治、遵法守法,既守住道德底线,更守住法律底线,这值得当下每个人学习。众所周知九华山地藏道场是池州的一张闪亮名片,青阳县司法局政治处主任王裕好另辟蹊径,从地藏佛教文化中的“孝尊观”中找寻法治价值,挖掘孝与法的最佳融合点。桐城六尺巷的故事传诵至今,清代大学士张英谦虚礼让的气度广为人称道,当地司法局干部袁玉昕在研究时收获新的理解,“故事中张吴两家在处理纠纷的时候,没有胡搅蛮缠,而是通过司法途径解决。在现代社会,公民维护权利更要走法治途径。 ”“相信随着安徽地域法治文化研究的不断推进,法治安徽建设将会越来越有魅力。 ”省委常委、政法委书记徐立全出席会议并指出,在全面推进依法治省过程中,要加强对地域法治文化重要瑰宝的挖掘和整理、保护和传承,创作生产更多有浓郁时代气息和鲜明地域风格的法治文艺作品;要联动法治实践,坚持服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强化问题导向,建立“需求、研讨、反馈、供给”的法治文化作品研发推广流程;适应“大数据”时代要求,注重发挥现代传媒迅捷高速的功能优势,增强法治文化的穿透力、辐射力。

徐立全要求,要坚持党对法治文化建设的领导,加快形成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党委宣传部门、政府司法行政部门牵头协调,相关职能部门各司其责,社会各界共同参与的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工作机制,充分发挥人民群众作为法治文化建设主体的作用,凝聚起推进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的强大合力。(记者周莹莹)

稿件来源:2015年12月2日安徽法制报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