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访皖赣古驿道]右龙:青山绿水留住美丽乡愁
9月15日,记者在观景台上拍摄右龙村全景。记者 温沁 摄
9月15日,皖赣古驿道采访团来到黄山市休宁县鹤城乡右龙村。该村位于五股尖山脚下,与江西省浮梁县和婺源县交界。随着渔瑶公路的开通,右龙村已成为黄山市西南部连接江西的重要通道。 “岭这头是安徽,再过去就是江西,虽然跨了两个省,可是休宁和浮梁的山一样绿,水一样清,古树、茶园一样多,瑶里的古建筑也和徽州地区的风格很像。 ”刚到右龙,江西省社科院文化研究所所长夏汉宁立马有了似曾相识的亲近感。
右龙村古称磻溪,后称佑龙,唐僖宗乾元六年(879年),张舟十一公由浙江富阳迁徙来此定居,从此繁衍生息逾千年。该村有“天然氧吧”“黄山生态第一村”“中国有机茶第一村”等美誉。千年徽饶古驿道穿村而过,脚踏石板路,徜徉于老宅之间,别有一番情调。
右龙村呈鱼形状,似一叶扁舟栖于山水之间。村内街巷与徽州古道环通,与周边山水相连,将山、水、村合为一体,空间格局循自然之理,呈相生相融之态。右龙现有1000多名村民,300多户人家,村民十分珍惜周边环境,自古即定下规矩,不得乱砍滥伐。在村书记张光武的带领下,记者在水口林里发现一块刻有“误砍荫木,勒石示众”的石碑。张书记告诉记者,规矩定下来以后还没有人敢“犯规”。右龙村内树木繁多,银杏、香榧树、枫树、红豆杉、皂角、鹅掌楸等约1200株,水口一株2000年树龄的银杏更是堪称古村落发展的活化石。
作为千年古村,右龙有一项独有的技艺——“板凳龙”,于明弘治十八年(1505年)由96岁的老族长张夏六公牵头发起,龙头、龙尾用杉木制装,各族户出一板,上装三个灯笼,30块木板连缀成龙,90盏灯笼组成长约50米的木板龙。每年的正月元宵节就是舞龙日,在位于村中心的张氏祠堂前开舞。“板凳龙”于2007年被列入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现正积极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据鹤城乡党委书记胡中文介绍,右龙村拥有有机茶园与油茶林各1200亩,生态农业优势明显,近年来推出“新安源”右龙极品银毫、右龙有机香榧、五股尖山茶油等品牌,人均年纯收入1.2万元。目前,右龙村正充分利用区位优势,借助江西瑶里旅游火爆的辐射效应“借船出海”,按照“走徽州古道,品虎头矿泉,游有机茶园,观名木古树,赏龙潭瀑布,吃农家饭菜,住山村茶家,购有机食品”的思路,做活乡村旅游文章。
村头水口处立有一块方方正正的青石碑,上书“徽州大路”,是乾隆三十八年所立。出村后,古道依山而上,沿途路旁有茂密的竹海、低矮的茶树,行走其间,心旷神怡。
快到岭头处有座供人歇息的石屋,亭子右边有一线清泉从山石中盈盈而下,当地人称“虎泉”,因为是从山上直流而下,所以甘洌的虎泉水可以直接饮用。顺着古道跋涉已久的记者们俯身手捧甘泉,或大口解渴,或擦脸解乏,说说笑笑间,劳累顿时全无。景德镇日报记者程万海告诉记者:“出了古村,再走古道,我能感受到历史的厚重、文化的积淀、生态自然的魅力。走过古道,就到我们江西了,感觉非常亲切!希望这条古道可以好好开发一下。 ”
【记者手记】
美好乡村建设,要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留得住乡愁。乡愁要有具体的载体,右龙村便很好地保留了这个载体。右龙村不仅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景观,更有自古沿袭的不得乱砍滥伐的乡规民约。正是这种严格的约束,使右龙村保住了苍茫林海,保住了珍稀树种,成为皖赣古驿道上的一颗明珠。
留住乡愁,体现的不仅是诗意生存的守望,更有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建设理念。右龙村因地制宜发挥自身生态优势,打造优质农产品,推动乡村旅游,体现尊重自然、顺应自然的理念。
穿梭于山川之间的皖赣古驿道,承载着徽州千百年来经贸往来的功能,带动了徽州文化的兴盛,也连接起安徽与江西两省的人文风物。如今,这条古驿道虽然已逐渐丧失交通功能,但却是不可多得的人文瑰宝,是徽文化的见证。合理开发、利用古驿道,它将成为青山绿水间留住乡愁的载体,成为沿线村民奔小康的“致富大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