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籍修复期待专业“医师”

12.06.2014  16:20

        一本《正德三年进士登科录》的古籍修复,一位专业的古籍修复人员需要花上近一年的时间,才能把120页的破损古书“修旧如旧”,古籍修复,一项看起来与我们的生活很远但是却影响极大的事情,正在被积极抢修,但是记者了解到,目前,我省古籍修复工作进展并不是很顺利,而古籍修复面临着资金、人才等各种窘境。

        今天上午,中华古籍保护计划成果宣传推广活动在安徽省图书馆举行,2008年至今,国务院公布了四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入选古籍11375部,安徽省入选270部,其中在安徽省图书馆有126部。

        古籍是中国古代书籍的简称,主要指书写或印刷于1949年以前具有中国古典装帧形式的书籍。修复是保护古籍的一种常见方式和重要手段,靠着修复师们灵巧的双手,一本本珍贵的古籍得以重生,由此使得其所承载的文物、文献价值得以延续。

        安徽省图书馆历史文献部主任石梅介绍,目前安徽省图书馆共有34.8万册古籍,其中善本有3万余册,民国的文献7万余册,包括报刊、平装书等。

        臧春华是金陵科技学院古籍修复专业的毕业生,2008年至今,他和其余两位同学一直都在安徽省图书馆从事古籍修复工作,而他们三个人也是目前安徽省图书馆内主要的古籍修复专业人员。

        臧春华告诉记者,目前在安徽省具有古籍修复能力的仅有三家,除了安徽省图书馆之外,还有安徽大学图书馆和安徽中医大学图书馆。在安徽省的古籍修复方面,专业人才的稀缺成为发展的掣肘。

        古籍修复,可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把一本古籍从“伤痕累累”甚至“命悬一线”修复到“健康如初”,不仅需要修复师高超的技术,还需要修复师们能坐得住冷板凳,耐得住寂寞,沉得下心去做。

        “古籍保护等不起,我们做的这个行业其实每天都在与时间赛跑。”臧春华告诉记者,不久之前,他和同事完成了一本《正德三年进士登科录》善本的古籍修补工作,一本120页的古书,前前后后花费了近一年的时间,“古籍修复使用专门的桑皮纸,每一个烂的地方都需要拼接,修复古籍不仅需要技术,还需要对各种修复材料纯熟地使用。”据介绍,臧春华和同事们修复的这本古籍,至少可以为这本书延长200年的寿命。“我们的后代,甚至后后代,今后都可以看到这本书,对于我们修复师来说,能让后人看到这本全国仅有两本的古籍,非常欣慰。

        “我希望有关方面能够进一步加大古籍修复的投入和人才培养的力度,也希望全社会能够更加关注古籍修复。”臧春华说。

        本报记者 杨赛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