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城“建群”发展 长三角吹响建设世界级城市群进军号

14.07.2016  17:15

    【开栏的话】长江三角洲城市群是我国经济最具活力、开放程度最高、创新能力最强、吸纳外来人口最多的区域之一,是“一带一路”与长江经济带的重要交汇地带,正处于转型提升、创新发展的关键阶段。

  日前公布的《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规划》,对今后一个时期长三角城市群发展作出了总体部署,将在更高层次上引领区域协同发展、提升参与全球合作竞争能力。

  从今天起,新华社开设“调结构转方式·长江三角洲城市群调研行”栏目,播发记者在上海、南京、杭州、合肥等地的调研采访报道,讲述这片热土上发生的动人故事。

  新形势下,长三角共建世界级城市群的进军号角已经吹响。刘行喆澎湃资料

  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齐头并进”;经济绿色转型;城市群一体化机制不断完善……作为我国经济重要增长极,近年来长三角城市推动创新发展、转型升级,在国民经济运行中发挥了支撑和引领作用。

  国务院常务会议日前通过了《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规划》,瞄准打造改革新高地、争当开放新尖兵、带头发展新经济、构筑生态环境新支撑、创造联动发展新模式五大任务。这标志着新形势下,长三角共建世界级城市群的进军号角已经吹响。

  转型升级:点燃经济发展新引擎

  世界经济艰难复苏,我国出口压力很大。在杭州,民营跨境移动电商浙江执御,却在低迷的外需环境中闯出了一番天地:短短两年内在沙特、阿联酋等海合会国家成为移动电商“领头羊”,其移动APP品牌覆盖当地四成以上用户。

  谈及出口额的大幅增长,执御执行总裁丁伟说,面向“一带一路”平台,把眼睛放在市场需求上,运用大数据精准定位消费群体,强化快速研发并创新供给模式是关键所在。

  这家企业是长三角发展新经济,主动在更高层面参与全球合作与市场竞争的一个缩影。

  相较于国内其他地区,开放区位优势突出的长三角地区,更早一些遭遇到了新常态下经济增速放缓、新旧动能更迭等挑战,率先开始了经济转型升级之路。

  凭借丰富的科教与创新资源,无论是新科技,还是新模式、新业态,在长三角区域“落地生根”都有着很好的基础。

  有数据显示,长三角城市群拥有普通高等院校300多所,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和工程实验室等创新平台近300家,每年研发经费支出和有效发明专利数均约占全国30%。

  “经济实力领先、教育资源丰富、产业积淀深厚、心态理念开放,再加上比较好的营商环境,这是很多软件企业选择深耕长三角的原因。”中国(南京)软件谷管委会高级工程师高建平说。

  这个位于南京主城西南部的软件园区吸引了包括华为、IBM、润和软件、亚信科技等在内的各类软件企业近千家,目前综合实力已跻身全国同类园区前三强。

  培育新动能不意味着要放弃旧优势。长三角区域制造业基础雄厚,产业集群优势明显。新形势下,各地加快传统产业技术改造和转型升级,瞄准高端装备、智能制造等,引领制造业向中高端迈进。

  改革引领、创新驱动的新路子越走越顺畅。尽管今年我国经济仍面临较大下行压力,但长三角不少城市经济增速逐渐企稳,其中一季度杭州、南京、合肥等地经济增长均跑赢全国整体水平。

  制度创新:打造改革开放新高地

  2013年9月,我国首个自贸区——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正式成立,浦东的土地上从此崛起一块先行先试的改革“试验田”。

  从对外商投资实行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模式,到率先扩大人民币跨境使用,从海关通关便利化改革,到人才服务体系创新等试点……一项项改革迸发出强大的活力,各类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在自贸区涌现出来。

  今年1至5月,自贸区内新设企业4599家。在自贸区各项改革带动下,去年浦东新区生产总值增长9.1%,比上海全市高2.2个百分点。

  向改革开放要动力的岂止上海。在合肥、南京等地,除了加快复制推广自贸区经验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正向深入推进,以政府权力“减法”换市场活力“乘法”。在杭州,特色小镇、众创空间、科技企业孵化器为代表的特色平台已成为“双创”的重要阵地。

  调研中记者发现,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除了劳动力、资源、资本、技术等要素外,制度创新也属于供给侧改革的内涵,是使经济从“更多”向“更好”迈进的关键变量。

  以贸易便利化为例,目前仅江苏就有8万多家进出口企业,七成以上货物从上海口岸出口。实施通关一体化改革后,上海自贸区的海关监管创新在区域内复制推广,使企业通关成本进一步降低。

  除了经济领域,改革的动力与活力正影响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例如,上海2014年在全国率先启动司法改革试点,把法官“下沉”到一线,并设立了知识产权法院;很多长三角城市在城乡一体化方面出实招、见实效,为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实现地区可持续发展补短板。

  包容共享:创造联动发展新模式

  6月底,在杭州萧山一家英语培训机构工作的加拿大女孩塔拉到南京朋友家过周末,搭乘当日的高铁回家,单程只要一个多小时。“(长三角)交通太方便了。”塔拉感叹地说。

  事实上,随着交通能源等基础设施的完善,长三角城市群一体化发展的基础不断夯实,区域内部分都市圈的概念已缩短到了半小时以内,一些地方实现了公交IC卡互联互通,使得在都市圈的一个城市居住,另一个城市工作完全成为可能。

  大中小城市齐全,小城镇星罗棋布——长三角城市群的城镇密度约是全国平均水平的4倍,推进一体化进程、开展差异化竞争,是实现1+1〉2的必然选择。

  近年来,长三角城市群合作总体框架不断完善。2009年起,上海和江苏、浙江、安徽建立了包含决策层、协调层、执行层的多层次协调机制,此后《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江苏沿海地区发展规划》《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规划》等相继出台,加强了发展规划的战略衔接。

  例如,建立大气污染防治专项协作机制,合力推进生态环境联防联控。三省一市已累计淘汰黄标车和老旧车辆214万余辆。今年1至4月,上海、江苏、浙江PM2.5浓度同比分别下降了7.9%、2.8%和8.8%。

  此外,旅游合作持续深入,“互为客源地、互为目的地”在长三角已成常态;教育合作也开始破题。尤其聚焦改革的联动性,从“各自突进”向“区域联手”转变:产业对接不断深化,公共服务配套衔接正在推进,科技资源共享等创新合作机制日益完善……

  社会各界有理由期待,作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引擎,随着《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规划》的实施,长三角城市群有条件在更高起点上实现更大跨越,到2030年全面建成全球一流品质的世界级城市群。

  责编:宣海燕  【开栏的话】长江三角洲城市群是我国经济最具活力、开放程度最高、创新能力最强、吸纳外来人口最多的区域之一,是“一带一路”与长江经济带的重要交汇地带,正处于转型提升、创新发展的关键阶段。

  日前公布的《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规划》,对今后一个时期长三角城市群发展作出了总体部署,将在更高层次上引领区域协同发展、提升参与全球合作竞争能力。

  从今天起,新华社开设“调结构转方式·长江三角洲城市群调研行”栏目,播发记者在上海、南京、杭州、合肥等地的调研采访报道,讲述这片热土上发生的动人故事。

  新形势下,长三角共建世界级城市群的进军号角已经吹响。刘行喆澎湃资料

  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齐头并进”;经济绿色转型;城市群一体化机制不断完善……作为我国经济重要增长极,近年来长三角城市推动创新发展、转型升级,在国民经济运行中发挥了支撑和引领作用。

  国务院常务会议日前通过了《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规划》,瞄准打造改革新高地、争当开放新尖兵、带头发展新经济、构筑生态环境新支撑、创造联动发展新模式五大任务。这标志着新形势下,长三角共建世界级城市群的进军号角已经吹响。

  转型升级:点燃经济发展新引擎

  世界经济艰难复苏,我国出口压力很大。在杭州,民营跨境移动电商浙江执御,却在低迷的外需环境中闯出了一番天地:短短两年内在沙特、阿联酋等海合会国家成为移动电商“领头羊”,其移动APP品牌覆盖当地四成以上用户。

  谈及出口额的大幅增长,执御执行总裁丁伟说,面向“一带一路”平台,把眼睛放在市场需求上,运用大数据精准定位消费群体,强化快速研发并创新供给模式是关键所在。

  这家企业是长三角发展新经济,主动在更高层面参与全球合作与市场竞争的一个缩影。

  相较于国内其他地区,开放区位优势突出的长三角地区,更早一些遭遇到了新常态下经济增速放缓、新旧动能更迭等挑战,率先开始了经济转型升级之路。

  凭借丰富的科教与创新资源,无论是新科技,还是新模式、新业态,在长三角区域“落地生根”都有着很好的基础。

  有数据显示,长三角城市群拥有普通高等院校300多所,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和工程实验室等创新平台近300家,每年研发经费支出和有效发明专利数均约占全国30%。

  “经济实力领先、教育资源丰富、产业积淀深厚、心态理念开放,再加上比较好的营商环境,这是很多软件企业选择深耕长三角的原因。”中国(南京)软件谷管委会高级工程师高建平说。

  这个位于南京主城西南部的软件园区吸引了包括华为、IBM、润和软件、亚信科技等在内的各类软件企业近千家,目前综合实力已跻身全国同类园区前三强。

  培育新动能不意味着要放弃旧优势。长三角区域制造业基础雄厚,产业集群优势明显。新形势下,各地加快传统产业技术改造和转型升级,瞄准高端装备、智能制造等,引领制造业向中高端迈进。

  改革引领、创新驱动的新路子越走越顺畅。尽管今年我国经济仍面临较大下行压力,但长三角不少城市经济增速逐渐企稳,其中一季度杭州、南京、合肥等地经济增长均跑赢全国整体水平。

  制度创新:打造改革开放新高地

  2013年9月,我国首个自贸区——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正式成立,浦东的土地上从此崛起一块先行先试的改革“试验田”。

  从对外商投资实行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模式,到率先扩大人民币跨境使用,从海关通关便利化改革,到人才服务体系创新等试点……一项项改革迸发出强大的活力,各类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在自贸区涌现出来。

  今年1至5月,自贸区内新设企业4599家。在自贸区各项改革带动下,去年浦东新区生产总值增长9.1%,比上海全市高2.2个百分点。

  向改革开放要动力的岂止上海。在合肥、南京等地,除了加快复制推广自贸区经验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正向深入推进,以政府权力“减法”换市场活力“乘法”。在杭州,特色小镇、众创空间、科技企业孵化器为代表的特色平台已成为“双创”的重要阵地。

  调研中记者发现,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除了劳动力、资源、资本、技术等要素外,制度创新也属于供给侧改革的内涵,是使经济从“更多”向“更好”迈进的关键变量。

  以贸易便利化为例,目前仅江苏就有8万多家进出口企业,七成以上货物从上海口岸出口。实施通关一体化改革后,上海自贸区的海关监管创新在区域内复制推广,使企业通关成本进一步降低。

  除了经济领域,改革的动力与活力正影响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例如,上海2014年在全国率先启动司法改革试点,把法官“下沉”到一线,并设立了知识产权法院;很多长三角城市在城乡一体化方面出实招、见实效,为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实现地区可持续发展补短板。

  包容共享:创造联动发展新模式

  6月底,在杭州萧山一家英语培训机构工作的加拿大女孩塔拉到南京朋友家过周末,搭乘当日的高铁回家,单程只要一个多小时。“(长三角)交通太方便了。”塔拉感叹地说。

  事实上,随着交通能源等基础设施的完善,长三角城市群一体化发展的基础不断夯实,区域内部分都市圈的概念已缩短到了半小时以内,一些地方实现了公交IC卡互联互通,使得在都市圈的一个城市居住,另一个城市工作完全成为可能。

  大中小城市齐全,小城镇星罗棋布——长三角城市群的城镇密度约是全国平均水平的4倍,推进一体化进程、开展差异化竞争,是实现1+1〉2的必然选择。

  近年来,长三角城市群合作总体框架不断完善。2009年起,上海和江苏、浙江、安徽建立了包含决策层、协调层、执行层的多层次协调机制,此后《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江苏沿海地区发展规划》《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规划》等相继出台,加强了发展规划的战略衔接。

  例如,建立大气污染防治专项协作机制,合力推进生态环境联防联控。三省一市已累计淘汰黄标车和老旧车辆214万余辆。今年1至4月,上海、江苏、浙江PM2.5浓度同比分别下降了7.9%、2.8%和8.8%。

  此外,旅游合作持续深入,“互为客源地、互为目的地”在长三角已成常态;教育合作也开始破题。尤其聚焦改革的联动性,从“各自突进”向“区域联手”转变:产业对接不断深化,公共服务配套衔接正在推进,科技资源共享等创新合作机制日益完善……

  社会各界有理由期待,作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引擎,随着《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规划》的实施,长三角城市群有条件在更高起点上实现更大跨越,到2030年全面建成全球一流品质的世界级城市群。

  责编:宣海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