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迎党代会 聚力谋发展:看工作 看成效——开创学校事业发展新局面
五年来,校党委团结带领广大师生员工,抢抓机遇、深化改革,攻坚克难、科学发展,圆满完成了第五次党代会提出的主要任务,学校事业取得全面发展,成为省政府与农业部、国家林业局合作共建高校,跻身新农村发展研究院国家首批建设高校,成为安徽省“有特色高水平大学”建设高校,郭河基地建设全面启动,在安徽省整体进入一本招生。
人才培养质量迈上新台阶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围绕“双创型”人才培养目标,确定了“六个注重”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方向,探索实施了卓越人才培养计划、优秀本科生培养计划、大学生创业扶持计划、科技竞赛支持计划等,与团省委、荃银高科共同实施青年农场主培养计划,与美国科罗拉多州立大学、山东农业大学等多所国内外高校开展学生交流培养。
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不断完善学分制改革,进一步研究、实践适用于学分制的管理制度。积极推进教学内容、方法、手段的改革,实施了分层教学、启发式教学、活动教学、研讨式教学等教学模式。大力推进实验教学改革,探索先进的实验教学理念和高效运行的管理机制。改革传统两学期制的教学安排,实行了“小学期”辅修学习。
强化专业内涵建设。坚持“全校办专业”的思想,以特色优势学科和学科群为依托,推进专业改造和结构调整,建立完善专业进出机制。加强专业交叉、渗透和融合,以现代信息技术和生物技术改造升级传统专业,拓宽专业口径。加强课程体系建设,建立了科学的教材编写、评价和选用制度,构建了由公共基础课、学科基础课、专业核心课、创新实验和生产实践构成的“五位一体”的课程体系,形成了以国家级精品课程为龙头,省级课程为中心,校级课程为基础的优质课程体系。
大力推进质量工程建设。牢固树立质量立校的办学理念,坚持以质量工程建设为抓手,构建了教师、学生、管理者“三位一体”的质量工程建设体系和院、校、省、国家“四级联动”的质量工程管理体系。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本科教学质量工程”项目15项,获省级教学成果与质量工程项目211项。
强化教学基础保障。加强校园基础设施、科技园和校内外实践基地建设,推进校园信息化建设,完善公共服务体系,增强基础保障能力,优化育人环境。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达到3.04亿元。馆藏图书达到245万册。提前20年接管“大学生公寓”,增加校舍面积14.9万平方米。建成新图书馆、生物科技楼、教职工餐饮中心等共计12.6万平方米。北门研究生公寓综合楼已通过结构验收。
科技支撑能力实现新突破
平台建设稳步推进。围绕区域发展战略和粮食安全等重大需求,通过实施创新平台建设计划、学科群战略等途径,大力加强重点实验室、基地等基础平台建设。获批省部级以上各类科研平台14个,农业部专业性(区域性)重点实验室3个,安徽省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省级平台5个,农业部农业科学观测实验站3个,农业部国家抗逆玉米育种创新基地和与郎坤合作依托我校组建的农业部重点实验室各1个。
学科水平不断提升。以国家级、省级重点学科建设为主线,坚持非均衡发展和特色发展战略,充分发挥重点学科和优势学科的带动、凝聚作用,加强交叉融合,强化内涵建设,构建了以农林与生命学科为核心的九大学科群,获批作物学、生物学博士后流动站,新增作物学、生物学、生态学和林学等一级学科博士点和风景园林学、草学等一级学科硕士点,园艺学、生物学获批“省高等教育振兴计划”“省级学科建设重大项目”。
团队建设持续推进。加快团队与资源、学科的有效整合,积极推进团队和创新联盟建设与培育。新增安徽省 “115”产业创新团队2个,茶叶、玉米等7个农业产业技术体系,涉及全部16个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共40个功能室依托我校建设,68位科研人员担任体系岗位科学家。组建一批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其中4个列为省级试点联盟。“茶树次生代谢与茶叶质量安全”创新团队入选2011年度教育部“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
科研项目与经费持续增长。承担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24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39项,国家“863”计划、“973”计划等重大项目课题105项,其它国家部委计划项目50余项,其中首次主持并组织全国力量实施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1项。承担各类纵向科研项目1200余项,与地方政府和龙头企业签订各类合作协议或合同1000余项。年度科研经费连创新高,2012年首次突破亿元大关,科研经费累计达到4.88亿元,年度平均增幅达到43.2%。
社会服务创下新绩效
深入推进产学研合作。坚持“五个对接”,实施“五个一工程”,推进科技成果转化,提升学校服务能力与贡献水平。加强与省直部门、市县政府、龙头企业、科研院所等的协同合作,与合肥、淮北、宿州及绩溪县、黄山区等30多个县(市、区)签订了产学研合作战略协议,与全省620多家(占总数的80%以上)省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共签订各类横向合作项目1140余项,经费总额达到1.3766亿元,年均增长20%以上。
支撑现代农业发展。针对我省农业主导产业和区域农业特色产业发展需求,以推进农业转型升级为主线,以农业科技创新为主题,积极组织推动国家和省重大科技计划的实施。倡议并参与实施的小麦高产攻关计划,推动安徽省小麦单产提高97.4公斤,总产提高118亿斤,累计增产600多亿斤,单产和总产增幅全国领先,创造了粮食高产创建的“安徽模式”。向省委省政府提议的“茶产业振兴计划”已开始实施。积极参与科技富民强县专项行动计划,与地方政府联合实施了56项专项计划,占全省总数的95%。开展了茶叶、油茶、毛竹等40余个农业特色产业转型升级技术的集成示范和推广。以“村大工程”、“阳光工程”等形式,培养培训各类农业人才3万余人次。
“大别山道路”深入拓展。以建设新农村发展研究院为契机,积极构建富有学校特色的农业推广模式,打造“大别山道路”的升级版。完成了皖南、皖江、皖中、皖北、皖西5个校外农业推广综合试验站建设的启动工作,皖南、皖江综合试验站正式揭牌,初步完成江淮分水岭地区综合试验站的前期准备工作。与金寨县共建新型农业推广服务平台,构建“一站一盟一中心”服务格局。启动了美好乡村建设科技示范村建设工程,开展农田基本建设、农村人居环境、农村信息化、防灾减灾等关键技术的研发和示范,共建了30多个科技示范村、100多个示范基地。
人才队伍建设取得新进展
加大人才引进力度。严把人才“入口关”,注重高层次人才以及其他各类人才引进的质量与层次,制定了高层次人才引进办法、管理考核办法。引进高层次人才28人,其中安徽省百人计划1人,安徽省高校人才振兴计划领军人才4人,安徽省皖江学者特聘教授1人。
提升人才队伍水平。实施“优秀人才梯队建设计划”、“青年教师培养计划”和“学历+技能”提升计划,出台了青年教师实践锻炼暂行办法、教职工培训进修暂行办法等文件,构建“校、院、系”三位一体的培养体系。学校专任教师博士比达到32.6%。新增省级教学名师5人,教坛新秀12人,新增安徽省学术带头人及后备人选47人,新增享受国务院津贴、省政府津贴5人,获全国模范教师1人,全省优秀教师3人。累计评聘教授50人、副教授180人。
人才工作机制进一步健全。召开了人事人才工作会议,制定了人事人才工作方案等文件。开展了以编制管理为依据的岗位设置与管理工作,推进了用人制度的改革。健全岗位管理体系,构建了突出业绩、分类考核、公平竞争、激励先进的考奖机制。全面实施“以聘代评”,充分发挥专业技术评聘的导向作用。探索了以业绩为导向的收入分配机制,实施绩效工资改革,激发了办学活力。
国际合作办学迈出新步伐
积极推进国际化办学。积极与国外高校、科研机构开展多层次、全方位的科技合作,积极申请各类国际项目,拓展合作平台、渠道和领域。获批9项国家级和省级国际合作平台,成为教育部接受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自主招生”资格院校,获批国家留学基金委“高等学校青年骨干教师出国研修项目”,承担“南南合作”农业援外英语、法语培训项目等。新增友好院校12所,招收留学生近200人。
加强国际合作交流。培育师生国际视野,与友好学校定期进行师生互访、科研交流等活动,鼓励学生赴友好院校进行长短期交流,赴境外参加社会实践、国际会议等,鼓励教师到国外知名大学作访问学者,进行短期学习,开展不同形式国际科技合作。与美国科罗拉多州立大学正式开展“2+2”本科生联合培养项目,累计2年来共计30余人。启动了与加拿大湖首大学林学专业合作办学的整班招生工作。公派出国(境)访问和进修教职工300余人次。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