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反贪局大数据查环保窝案:3行贿人供出80多官员
新形势下,犯罪手段日趋复杂、智能,如何发现线索、突破口供?检察机关如何在海量的信息中,发现获取职务犯罪情报?近日,记者通过采访安徽省检察院了解到,以大数据为基础的现代侦查信息化已日渐成为反腐“利器”,在近两年侦办的大要案和窝案中发挥重要作用,并形成常态正在全省检察机关推广运用。
“大数据”打开反贪“关口”
2013年,安徽省检察机关查办了环保系列一批贪污贿赂大案和窝案,涉案人员已超过百人,涉及16个市的环保及相关领域。这也是自2012年10月安徽省检察院反贪局侦查处恢复成立后打的第一个“漂亮战”。
然而在2012年下半年刚接到“线索”时,尽管侦查人员发现环保系统从环评、资金、项目、监管等方面都存在权钱交易腐败现象,但一直没有直接的案件线索。
当年10月,侦查人员从灵璧县检察院查办的原宿州市萧县环保局局长孙杰受贿一案中,初步掌握了环科院以外的环保案件犯罪特点。办案人员随即又调阅了当地近几年来多起重大职务犯罪案件侦查终结报告,发现了安徽金玉米农业科技开发公司总经理孙某某、萧县林平纸业公司总经理李某某在这几起案件中均有行贿,且数额巨大。通过从环保厅网站了解到这两家为国控高污染企业,多次受到环保处罚,但一直在生产,这两家企业近几年陆续通过地方环保局争取到数百万元的环保项目补助资金。
尽管只是“蛛丝马迹”,这些线索却让侦查人员“兴奋”了。再次通过查询互联网信息,发现在国控企业环保监管和环保项目补助资金方面,省级环保部门的环境监察局和规财处权力极大。综合上述信息,侦查人员大胆判断,孙某某、李某某极有可能给安徽省环保厅环境监察局和规财处有关人员行贿。
2012年10月8日,反贪局在灵璧县检察院对孙某某、李某某进行依法讯问,二人很快交代了给环境监察局原副局长魏继伯和规财处原副处长汪国良行贿的犯罪事实。
2013年年2月,魏继伯、汪国良二人被立案侦查。通过魏继伯、汪国良案件,省检察院反贪局掌握了83人涉嫌行贿线索,遍及全省16个市,环保系列案件由此打开新的局面。
“通过互联网的侦查,虽然有些人没有打过照面,但是对于被侦查对象的性格、社会关系、业务范围,多少有些了解,一旦接触以后,可以顺利打开‘关口’。多年的实战经验,大数据反腐不仅提高了侦查效率,还改变了侦查思维。”安徽省检察院反贪局副局长何庆华介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