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恐,当以正义方式行正义之事(钟声)
国际反恐合作的前提是对国际法的尊重,对国际关系基本准则的遵守。无论采取什么行动,都要道义为先,道义为上
当地时间9月10日晚,美国总统奥巴马就打击极端组织“伊斯兰国”发表电视讲话,宣布美国将领导一个广泛联盟来对付恐怖主义威胁,对“伊斯兰国”组织展开“系统”空袭,同时不排除对该组织在叙利亚境内目标采取行动,直至最终摧毁该组织。严厉的措辞,烘托起华盛顿针对中东反恐新局面作出的战略抉择。
今年以来,异军突起的“伊斯兰国”极端组织震惊了世界。耸人听闻的杀戮信息不时传来,用一位伊拉克库尔德斯坦地区官员的话来说,“他们(‘伊斯兰国’组织)的意识形态只有暴力、憎恨和征服。他们谋杀、酷刑、强奸以及屠杀儿童的名声尽人皆知”。
同时,“基地”组织的威胁依然存在,其分支在阿富汗、阿拉伯半岛、北非等地区的活动非常活跃。此外,深陷内战的叙利亚部分地区成为“圣战乐园”,各国极端分子汇聚于此。
严峻的现实说明,全球反恐形势更趋复杂。 人们有理由担心,持续不断的种种地区性危机,会源源不竭外溢恐怖因子,在世界范围内作乱。 国际社会共同合作打击恐怖主义,确是形势所迫。
“周三晚上标志着奥巴马总统生涯的转折点”“美国的对抗行为将大举升级”,美国《华尔街日报》、英国《金融时报》如此点评奥巴马10日的讲话。 人们能不能对这个“转折点”寄予相当的期待?答案尚不明朗。毕竟,美国人民长久以来心悸的“越反越恐魔咒”远没有解除。回望阿富汗战争、伊拉克战争的硝烟,人们眼中充斥着强力更迭政权导致的政治失序、单边主义军事行动引发的合法性危机、大量贫民伤亡造成的道义失分……
可以说,如今规划反恐战略的美国决策者,无法回避10多年以来的一系列沉重教训。对于曾一心想把从伊拉克、阿富汗撤军作为主要外交遗产的奥巴马而言,当前这个“宣战”决定来得颇不容易。不久前,美国对外关系委员会主席理查德·哈斯在文章中指出:“全世界发现,美国总统(奥巴马)在个人偏好和冷冰冰的现实之间难以抉择。结果是美国再次转向在伊拉克加大军事干预,但只是以不情愿和‘挤牙膏’的方式这么做。”
美方此番着重强调的国际反恐合作,实乃大势所趋。当前,在全球化和信息化条件下,恐怖组织越来越多地利用互联网和社交媒体,在全球范围进行筹资、招募、煽动、策划和实施恐怖行动,国际社会只有展开通力合作才能有效打击恐怖主义。此外,帮助叙利亚、伊拉克、阿富汗等战乱国家尽早恢复稳定和秩序,铲除恐怖主义滋生的土壤,也应成为各国的共识。
不过,国际反恐合作离不开一个大前提——对国际法的尊重,对国际关系基本准则的遵守。应当看到,无论采取什么行动,都要道义为先,道义为上。 失道之处,魔必张狂,这是无法改变的自然规律。就眼下的现实来看,华盛顿能否以符合实际的思路处理叙利亚危机、美国与伊朗关系、巴以局势等种种具体问题,对于其下一步反恐战略的成败将产生重要影响。
以正义方式行正义之事,才能换来正义的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