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城县多举措推进生源地助学贷款健康发展
自2008年实施国家开发银行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工作以来,蒙城县始终坚持以政府为主导,构建行政和教育的双线工作网络,采取县、乡、村三级联动的工作机制,狠抓贷后管理,推进国家开发银行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健康持续发展。
政府重视,健全网络。自2008年与开发银行安徽省分行签订合作协议以来,该县就成立了以分管县长为组长,由教育、民政、财政、监察等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工作领导小组,各乡镇政府也按要求成立了贷款工作领导小组。已逐步建立了由县、乡、村三级政府和县教育局、各高中学校、乡镇中心学校、村小的行政和教育双线联动的工作网络,为贷后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了有力的组织保障。
加强工作督查。在每年1-10月,县资助中心对本年应付本息还款情况采取月通报,在11月-12月20日,采取周调度、日通报制度,每天将还款明细及进度通过助学贷款工作QQ群及时反馈到各乡镇。县政府通过明传电报的形式定期通报各乡镇还款进度。12月10日-15日,对贷款催收工作落后的乡镇,县政府督查室下发督办通知,并组成督查组进行专项督查,对督查落实情况进行通报,加强了贷款本息催收工作的力度和进度。
落实考核奖励。县政府将助学贷款工作让入了对乡镇主要领导干部教育督导考核。县教育局也将此项工作纳入了对各中、小学校长的效能和绩效考评。
此外,该县每年召开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工作表彰会,对本年度贷款催收工作表现优秀的乡镇、中心小学的先进单位予以表彰,连续四年,采取以奖代补的形式发放运行机制奖励费50余万元,极大的调动了乡镇、村、学校参与贷款催收工作的积极性,增强了催收人员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强化双线联动。每年县政府均下发《贷款工作实施方案》、《关于做好本年国家开发银行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到期催收工作的通知》到各乡镇政府,明确目标责任,要求各乡镇按照属地管理原则,分管镇长亲自抓,采取“谁认定、谁负责”的原则,由民政办牵头,村级小学、村(居)委会包点到村的形式,强化行政、教育“双线”催收网络的联动配合,加强贷款催收。
据悉,该县八年来共为11887名困难学生办理了开发银行助学贷款,累计发放贷款合同金额1.5亿余元。累计回收助学贷款10523笔,回收本息金额5116万余元,贷款回收率100%。贷款办理位于全省第十位,各年累计回收率位于全省第1位,实现了“应贷尽贷,应收尽收”的工作目标,有力地促进了教育公平、社会和谐。(陈玉梅 特约通讯员:于永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