捧着一颗心来 不带半根草去 记怀远县优秀教师王友祥事迹

22.10.2014  13:44

三尺讲坛风节高,十年磨剑也堪豪。

一腔热血化雨露,寸草能涌万里潮。

小时候,家里贫穷,兄弟姐妹多,于是,略有残疾而受父母偏爱的三哥得到了读书的机会。但聪颖的三哥却耐不住读书的寂寞,在教室里艰难地呆了一天,第二天便向父母摊牌:打死也不到学校念书了。读书的机会幸运地降临到实诚而又看似木讷他的头上。十年寒窗,他不负父母、兄长的期望,1984年一举考中怀远师范学校。三年后,他以优异成绩毕业,毅然选择回到家乡从事小学教育,一干就是27年.

他就是龙亢镇学区教务处主任、龙亢镇中心小学支部副书记王友祥。

三尺讲坛风节高,十年磨剑也堪豪

1987年9月10日——教师节,在这个特殊的日子,王友祥被分配到龙亢镇中心小学任教,从此踏上了小学语文教学的征途。

在连续四年担任毕业班语文教学和班主任工作后,王友祥开始了从三年级到五年级的循环,一直到1997年7月。十年中,王友祥教学严谨,工作热情,坚持早到校、晚离校,始终把工作放在第一位。披星戴月,夙兴夜寐,收获的是班级成绩始终在全镇名列前茅,收获的是学生的拥戴和家长的信赖。

在课堂上,王老师以老师的态度对待学生,给予学生谆谆教诲;在生活中,他则像朋友一样和学生交流,了解学生的喜怒哀乐,和学生分享自己的人生经验,关心学生的生活。“热爱学生”一直是王老师从事教育的座右铭,对每一个学生他都倾注了深深的感情,每当看到学生不好好学习,或者出现思想上的波动,他都会像朋友一样走到学生的身边,和风细雨,循循诱导,用关爱的甘露滋润学生的心田。正因这样,只要是他教过的学生,无论过了多少年,也无论在哪个工作岗位上,提起王老师,他们还记忆犹新。

在前十年的教育教学工作中,王友祥同志给学生们留下了深深的印象,也得到了四“”老师的“雅称”。

作业要求最规范。在王友祥老师新接的班级黑板右上方,总会出现一张写满作业的作业纸。这张纸,不是学生的作品,而是王友祥老师的“作业”。为了让学生适应从低年级到高年级的作业过渡,每逢接到一个新的班级,他总会把高年级语文作业各种题目的书写格式张贴在黑板上,让所有学生按照格式完成作业。每当学生书写出现不规范现象时,王友祥老师总是不厌其烦地耐心纠正,告诫他们规范书写的重要性。通过不懈的努力,他的学生的汉字书写水平会得到很大的提高。目前,龙亢学区的教师队伍中,就有好几位老师是他教过的学生,他们的汉字书写都有很深功底,这得益于王友祥老师培养起的“童子功”。

作文批改最特别。王友祥老师批改学生作文,和很多教师有很大的不同。在他看来,作文不仅仅是学生的作业,更是教师和学生进行交流的一种有效的方式。所以,他批改过的学生作文,总会出现“总评”内容甚至比作文内容多的现象。其实,那不仅仅是总评,那里面包含了王友祥老师和学生的沟通与交流。在所谓的“总评”中,前一部分是总评,后一部分就是教师与学生交流与沟通的内容。时间长了,学生的作文中真情实感多了,内容丰富生动了。学生也把作文当作与王老师交流的重要方式,内心的烦恼、身边的趣事、同学的交往班级的事务,都成了学生作文的素材。在别的老师眼中最难教的作文,在王老师的班里反倒成为学生最喜欢的作业。虽然加大了工作量,但是培养了学生作文的兴趣,提高了学生的作文水平,更为重要的是实现了教师与学生的有效沟通,了解了学生的思想动态,为引导学生健康成长获得了第一手材料。有的老师善意地劝告王友祥老师别那么拼命,但王老师由衷地说:这样做是很累,但为了孩子们,累也值得。

课外活动最胆大。1992年5月末的一个周六,王友祥老师带领三年级65个小学生完成了龙亢镇中心小学历史上从未有过的一次踏青活动(用时下时髦的词叫“研学旅行”)。上午八点,他带领小学生沿涡河南岸堤坝,一路步行向西,大有曾子口中“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的况味。也许是学生玩得高兴,不知不觉走到了十几里外的界沟。在他的“怂恿”下,学生竟然答应跟着他去移村去看千年银杏树。于是他又带着学生从界沟来到了移村,看到了虬枝铁干、茂密参天的古老的银杏树,学生们手拉手围抱着银杏树,欢呼雀跃,兴奋极了。但是,接下来,王友祥老师“傻眼”了——时间已经到了中午,学生没有带食品,身上也几乎没有钱,想回去不那么容易了。怎么办?王友祥老师掏出自己身上所有的钱,买光了移村街上所有的烧饼分给学生充饥,他自己只能饿肚子。回程可想而知,有的学生耗尽了体力,加上天气炎热,几十个学生在回家的路上前后相距二、三里路,他一会跑到前面照看前面学生的安全,一会到后面照顾体力不支的学生。万幸的是,接近天黑的时候,学生们终于在家长焦急的等待中回到了学校。这次踏青,惊险刺激,令很多学生终生难忘。事情过去了好多年,王老师每每想起来都会后怕,但他说“并不后悔”。

工作起来最拼命。“工作狂“,这是王友祥的同事和同学给他的称呼。1994年“两基”验收,王友祥负责完成学校的资料建设。当时没有电脑,也没有打印机,一切都靠手工劳动,所有的名单、表格都要靠手写。白天在学校上课、写教案、改作业;晚上还要到村里教扫盲班,依然要写教案、改作业。每天上学、放学一大抱(作业、教案)。在沉重的教学工作之余,王友祥老师见缝插针,利用其他老师休息的空闲时间、午休时间、周末时间,保质保量地完成了学校“两基”验收的资料建设,资料的完整、规范令验收专家赞不绝口。汤林英校长在教师会上评价王友祥老师:“关键的时候,王友祥一个能顶三个用”。

从1997年开始,王友祥担任龙亢镇中心小学的教务主任。他在负责学校的两基资料建设的同时,兼任毕业班班主任和语文教学工作。无论是在教师岗位上,还是走上管理岗位,他都保持着“拼命三郎”的工作状态。1997年9月,因教师变动,作为教务主任的王友祥又兼任了四年级语文教师和班主任工作,每周28节课的工作量,两个班级的班主任工作,王友祥无怨无悔,任劳任怨,没因教学管理工作耽误学生一节课。在期末镇教办举行的质量监测中,他带的两个年级均获得全镇第一名,其中五年级囊括了学生个人前六名,受到了领导、学生、社会的一致赞许。2002年4月,一位女教师请产假,担任毕业班教学的王友祥又一次充当起“救火队长”的角色,兼任了二年级语文教学,一直到学期结束。

他对教育事业的忠诚,为他赢得了众多荣誉:1994年,他被评为蚌埠市“扫盲工作先进个人”;1998年,获得怀远县中青年教师课堂教学比赛一等奖;1999年,被评为县级优秀教师, 2002获得县政府嘉奖、2003年度记三等功;多次被评为镇先进教师、优秀教育工作者。而他对教育事业无私奉献的精神,也感染着他周围的同事们,大家以王友祥“拼命三郎”精神为标杆,你追我赶,创先争优,使学校逐渐形成了风清气正的教育氛围。

一腔热血化雨露,寸草能涌万里潮

走上了管理岗位,王友祥准确定位自己的角色:制度的执行者、业务的领头人、领导的参谋长、教师的服务员。他在工作中严格履行自己的职责,认真扮演好自己的每个角色。他严谨务实的工作态度、雷厉风行的工作作风、甘为人梯的奉献精神、不计名利的高尚情怀,赢得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也赢得了领导和老师的高度信赖。大家在评论王友祥时,也像学生一样,用“四最”给予王友祥一个恰切的评定。

业务检查最仔细。1997年至2004年,王友祥同志在担任龙亢镇中心小学教务主任期间,对教师业务工作始终坚持月查制度。在检查教师备课笔记时,发现问题,认真记录,并把每位教师出现的具体情况写在纸上,夹在教师的备课笔记中,要求教师及时改正。在检查教师的作业批改时,细心发现教师批改中的错误现象,并在批改有错误的地方对学生的作业本折页,教师沿着折页的方向就能找到自己批改中的错误。所有这些做法,既有检查总结会的针对性,为领导检查指导教育教学工作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又维护了教师的自尊,教师乐于接受并加以改正。2004年后,这种的检查方法,在全镇推广,得到了所有校长和教师的认可。

队伍建设最尽心。自1997年担任教务主任以来,王友祥同志始终把提高教师业务素质和课堂教学水平作为学校教学工作的重要一环。在每周的教研活动中,王友祥同志坚持听课、评课,仔细分析每一位教师的课堂教学表现,肯定成绩,指出不足,并把自己多年来积累起来的教育教学经验无私传授给年轻教师。经过多年的努力,龙亢学区的教研工作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教师的教学水平整体得到了提高。在怀远县首届“教坛新星”评比中,龙亢镇中心小学孟凡好等三名教师获得怀远县首届“教坛新星”称号,他们参加市级评选,也一举获得蚌埠市 “教坛新星”称号,这样的成绩,在全县范围内首屈一指。近年来,在市县级中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和业务竞赛中,龙亢镇中心小学教师近百人次获得一、二、三等奖。在2013年的怀远县第四届“教坛新星”评比中,龙亢镇学区再创辉煌,王艳等三名教师获得怀远县“教坛新星”称号,在全县19个学区中位居第一。     

王友祥竭尽心力抓好教师队伍教师,做好后备力量的培养,努力打造龙亢基础教育的航母。这一拳拳之心,使得他在评课时,总是针针见血、刀刀见肉,见解犀利而独到,令授课教师如坐针毡而又茅塞顿开,有时因爱之切,责之也苛,批评时甚至不留情面。多年前,他在听了胡克强的公开课后,在与胡克强私下交流时,用“一无是处”四个字给骄傲的胡克强迎头一盆冷水。正是这“四字评语”使聪颖的胡克强警醒,激励胡克强不断努力,成为龙亢镇学区语文教学的佼佼者,同时也成为一名优秀的校长。每当忆起这段往事,胡克强总是深情地说:“没有老师的当头棒喝,也许我还是自我感觉良好;没有老师的良苦用心,也许我一生都只能庸庸碌碌、浑浑噩噩。”现在任教于怀远第四实验小学的孟凡好老师也经常说:“当初要是没有王主任的严格要求,就没有我今天的成绩。”直到现在,只要有时间,很多小学校长还邀请王友祥到学校去指导年轻教师的课堂教学。

资料建设最完备。在担任教务主任的17年中,王友祥同志对于学校各方面的资料建设倾注了大量的心血。从学校层面的各项计划与总结,到教师层面的备课笔记与学期工作总结,从教研组工作手册到班主任工作手册,各项资料的收集与整理,王友祥同志付出了很多很多,龙亢镇中心小学的资料建设一直沿着规范化的道路发展。在2000年全县开展的“校校行”活动中,龙亢镇参加活动的校长回来后说,走了那么多学校,还没有见到一所学校的资料建设能与龙亢镇中心小学相比。荆芡乡的部分校长来龙亢镇中心小学交流资料建设工作时,看到资料建设的规范和全面,简直不敢相信。从1997年开始,王友祥就自行设计了班主任工作手册和教研组工作手册以及教师业务工作检查记录表等一系列容易操作和使用的表册类资料,便于教师和学校使用,有些表册不断改进,一直沿用到现在,并为其他学区借鉴使用。

看待待遇最淡泊。把自己的全部热情和精力奉献给教学和管理工作是王友祥同志一直遵行和实践的信条。在教学岗位上,王友祥堪称楷模;在教育管理工作岗位上,他更是榜样。对于王友祥而言,就几乎没有双休日和节假日。他几乎放弃了所有的休息时间,加班加点搞好中心小学和学区的各项工作。

2006年,怀远县两基国家验收,王友祥同志负责全镇的资料建设工作。暑假里,只有一台风扇的办公室热得像蒸笼一样,他一个人在那里完成了全镇28个单位数年的资料汇总。除此之外,他还要经常到各个学校检查、指导资料建设,每天工作十四个小时以上,为龙亢镇两基工作顺利通过验收付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劳动。

2012—2014年,为了学校目标考核资料的建设等工作,每年暑假,他只休息不到一周时间;每学年初的年报输入,时间紧,任务重,他每天在学校工作到晚上11点半;为了单位的信息报送工作,他每天要在电脑前认真处理各单位报送的信息,保证了龙亢镇中心小学的信息报送在全县教育系统排名前三位;为了学籍录入,他一人负责全镇所有学生的数据整理和导入,还要到各校进行照片采集,确保龙亢镇学籍工作的顺利上报。正是有了王友祥同志的辛勤付出,龙亢镇学区2012年目标考核获得优秀等次,2013年教育宣传工作获得全县第三名,同时他本人也被评为蚌埠市教育系统优秀宣传信息员。

但是,对于大量的额外付出,王友祥没有申请领取一分钱的补助。别人说他傻,他却一笑置之。他把集体荣誉、家乡教育事业放在生命中最重要的位置;而对于名利,他却看得很淡很淡。

由于过于繁重的工作任务,王友祥的身体状况逐渐变得糟糕:坐骨神经疼痛严重,走不出200米,腿部就发麻疼痛;视力下降;患上了严重的肩周炎。这些都是繁重的工作带给他的“享受”,但是,王友祥同志没有因病请过一天假,依然坚持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无怨无悔地默默付出。

由于过于繁重的工作,他很少能抽出时间去看望疼爱着他的年迈的母亲;每当满怀歉疚地去探望母亲时,母亲嘱托他最多的一句话就是“别耽误了公家的事”,这让他常常泪流满面。

由于过于繁重的工作,他甚至连他挚爱的朝夕相处的发妻也极少交流,花前月下更是奢望;学校就是“”,家却是他歇脚的旅店,他觉得亏欠妻子太多太多。他的心牵系着家乡的孩子们,浑然忘却了在外漂泊的让他魂牵梦绕的爱子。

他或许不是一个好儿子、好丈夫、好父亲,但他把自己的情和爱奉献给了家乡的教育和孩子们,他用自己的行动兑现着他当初的诺言:“我得对得起家乡的教育、家乡的孩子。

王友祥,一个普通的师者,没有惊人的壮举和豪迈的言谈,只是用自己的努力践行着师德的标准,做一个乡人们认可、赞许的好老师。可以说,为了家乡的教育事业,王友祥同志真正做到了“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蒋玉升 特约通讯员:乔志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