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系午餐会建沟通桥梁促学生成长
本网讯 (通讯员 陈雅珺 学生记者 蒋一苇 桑源 郭策)古来老师皆肃立于三尺讲台,近日历史系教授却步出杏坛。10月30日到11月26日,安徽大学历史系陆续举办了12场师生午餐会活动,邀请到12位在中国史、世界史、考古学等方向有丰富教学科研经验的教授与学生们同餐桌、唠家常、聊学习、谈人生。45名2015级新生“享受”到了与教授共餐聊天的“特殊待遇”,而12位教授除了日常“一支粉笔、三尺讲台、千年历史”之外还多了与学生“论史”的经历。
周崇云老师在午餐会上与同学们进行交流
勇探索 勤创新 形式换装
对于学生来说,一次推心置腹的交谈远胜过三尺讲台上的说教。近年来,历史系在推进师生交流方面倾注大心血,系领导曾进行过深入的讨论。老师的教学科研工作重,平时也很繁忙;学生课程多,参与的社团活动也多,如何协调两者的时间成为摆在首位的难题。“既然上课时间不允许,我们何不把午饭的时间利用起来?”系党委副书记汪勤提出了午餐会的形式。
“举办午餐会的目的是为老师和同学们搭建起一座沟通交流的桥梁,在自然融洽的氛围里坦诚交流,增进师生间的了解。”系主任周晓光在接受采访时道出了此次活动的初衷。
共餐桌 叙闲话 内容增色
亲切的问候,朴实的话语,随性的交谈。老师们纷纷改变平时严谨认真的形象,从人际交往聊到就业困惑,从课程设置聊到专业学习,从日常生活聊到社会新闻……每场午餐会都充满了轻松、愉快和温馨。
在第一场午餐会上,周崇云教授一见面就和“老乡”吴玉梅聊起了家乡安庆的风土人情,同一餐桌上的费瑞瑞和王韩玲话也多了起来,纷纷道家乡、数特产。话匣子一打开,餐桌立马变得热闹。
对于大多数新生来说,与老师“零距离”接触交流的机会并不多,很多同学都抓住这次机会,尽情吐露心中的各种想法,有疑惑,有不解,有高兴,也有烦闷,而老师们都耐心倾听着同学们的提问,不仅是从一位老师,更是从一位长者、前辈的角度给予解答和建议。“大学的四年时光我该怎么度过?”“听说论文很难写,我们该怎么办?”11月3日的午餐会上,新生们接连抛出多个问题让周致元教授应接不暇。略微思索后,周致元都耐心地作了解答:“一个优秀的大学生应该要有独到的见解和看法,更多时候要听从自己内心的声音,真正地了解自己才能够做出最正确的选择。”方法总比问题多。老师们用亲身经历勉励同学们不断进步,在学习中成长,正如陆发春教授所说,“我希望每一位历史系的同学都拥有自由之思想、独立之精神。”
朱正业老师在午餐会上与同学们交流
意未尽 期再会 反响热烈
“课堂上讲国际关系大国博弈的张本英老师原来也爱游泳自拍,客观冷静的贾艳敏老师其实非常平易近人。”2014级本科生解明明在午餐会上见证了太多的“不可思议”。“感觉老师从讲台上走下来,有血有肉,就坐在我身边吃饭喝汤聊家常。困难可以说,疑惑可以问,开心可以分享,感觉非常温馨。”新生吴玉梅对于和老师共进午餐仍然很激动。
“除了课堂上,平时和同学们交流并不多,一是没时间,二是没机会。现在午餐会不错,能跟孩子们多谈谈学习、聊聊生活。”中国近现代史教研室主任武菁的话很朴实,“我希望课堂上能教给他们知识,餐桌上能教给他们生活”。
时光总是短暂,一次午餐会的时间不过一小时,可对于同学们而言,收获的却收获颇丰。系党委书记周世珍说:“举办午餐会不是目的,更是手段,我们创造这样的机会,是希望每位新生都能有所启发,有所成长。”
据悉,此次午餐会作为新生特训营的一辑活动虽然已经落下帷幕,但这种创新模式还将会在历史系继续推动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