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分钟步行即可登机 北京新机场用了哪些新技术
旅客从航站楼中心到最远端登机口步行距离不超过600米;旅客达到航站楼后,可在站厅层办理乘机手续并通过安检,或乘坐电梯直达国际出发层;1232个橡胶隔震支座和弹性滑板支座,大幅度提高了航站楼结构的抗震性能……这些都是北京新机场的新功能。
备受瞩目的北京新机场目前进展如何?有什么设计新理念?10日,该机场建设指挥部向媒体公开了工程建设情况。
据介绍,按照“2014年底开工、2019年建成通航”的工期要求,北京新机场各部分的建设目前正依序推进。新机场在航站楼设计、跑道构型、功能流程、综合交通、空管运行、绿色环保等方面,大量运用新理念、新技术,开创了民航机场建设的多项先河。
“首先在航站楼设计方面,主航站楼最初根据飞机停靠、工艺流程等功能需要,确定采用五指廊构型。”北京新机场建设指挥部指挥长助理、新闻发言人朱文欣介绍说,新构型的特点是指廊短,旅客从航站楼中心到最远端登机口步行距离不超过600米,步行时间仅需不到8分钟。
值得一提的是,为保障航站楼结构的抗震安全,航站楼采用了先进的组合隔震技术,设置了1232个橡胶隔震支座和弹性滑板支座,大幅度提高了航站楼结构的抗震性能,推动了隔震技术的发展。朱文欣说,建成后新机场将成为国内最大的隔震建筑。
处于京津冀核心地带的北京新机场,将承担国家乃至世界级综合交通枢纽的重任。为此,北京新机场在规划建设时,首次将轨道站台与航站楼一体化设计。轨道交通在航站楼地下纵贯穿越,站台位于航站楼进出港大厅下方,旅客达到航站楼后,可在站厅层办理乘机手续并通过安检,或乘坐电梯直达国际出发层。
据了解,新机场设计了“五纵两横”综合交通主干网络,将公路、城市轨道交通、高速铁路、城际铁路等多种交通方式整合,以大容量公共交通为主导,形成具有强大区域辐射能力的地面综合交通体系。
截至今年9月,主航站楼混凝土工程量已完成60%以上。(科技日报北京10月11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