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援南苏丹医疗队:遭遇战乱与疾病 收获感动与不悔
回到故乡
医疗队与中国战士在一起
医生工作照
中安在线讯 据市场星报报道,频发的战乱、严峻的疫情、极端的环境……但这些没有什么能够阻挡,他们对使命的向往。今年2月29日,中国第四批援南苏丹医疗队一行15人,从我省出发,经过1万多公里的路程,抵达南苏丹首都朱巴,开始为期一年的援外任务。这15名医疗队员全部来自我省。由于战乱全面爆发,医疗队先行撤回了12名队员。7月26日,记者在芜湖市见到了这些白衣天使们。
第一印象:贫穷与落后
南苏丹位于非洲东部,靠近撒哈拉沙漠,常年温度40度以上,环境十分恶劣。初到南苏丹,队员们的第一印象都是:贫穷与落后。
“刚来到南苏丹的时候,听说过一个笑话,以前的南苏丹人认为他们的首都朱巴,是世界第二大城市,第一是纽约。后来,和中国建交后,两国互通往来增加,他们发现,中国的北京也很大,于是,世界前三大城市排名更变为:纽约、北京、朱巴”。医疗队队员、来自皖南医学院弋矶山医院的麻醉科医生鲁美静告诉记者,无法想象那里的条件,很艰苦,感觉就是中国上世纪50年代的水平,连蔬菜、水果都十分罕见,一瓶芒果汁对他们来说,就是上等的营养品。
医疗队队员、来自芜湖市二院的妇产科医生江飞云介绍,在驻地生活,需要自给自足,蔬菜自己种,连理发都要自己理。“他们没有理发店,所以队友们的头发都是我来理,你看我们发型都差不多,人送称号‘江氏发型’”。
4个月新生儿死亡率下降15%
“新生儿病房是病情变化最快、最为特殊的病房,它意味着刚出生的小生命要离开妈妈的怀抱,意味着这个刚刚降临人世的宝宝随时有可能被死神夺去生命。”医疗队队员、来自皖南医学院弋矶山医院的儿科医生胡旭华介绍,在南苏丹这样战火连连的国家,孩子多、出生率高、孕期检查不健全、生产卫生条件差、人民普遍营养状况差,出生宝宝抢救制度不完善导致了患儿更易感染,死亡率高。
“病房太简陋了,暖箱就一台是好的,药品也仅几种可用。其中,我们接生的一个婴儿只有600克,太少见了”。同是儿科医生的孟双军告诉记者,当地新生儿的死亡率高达25%至30%,经过医疗队的努力,目前死亡率已经降低到10%以下。
骨科医生得了传染病
在非洲最多就是传染病,特别是疟疾和伤寒。“南苏丹是战乱国家,枪伤、箭伤、车祸骨折创伤的病人屡见不鲜,然而这里医疗卫生条件差,整个国家缺医少药,人均寿命不到50岁,很多患者都是到病痛无法忍受才来就医”。这四个月,医疗队队员、皖南医学院弋矶山医院的骨科医生朱劲松面对的都是骨科各种疑难杂症,门诊、查房、会诊、手术、换药、拆线、示教,骨科到处是他忙碌的身影。
刚到南苏丹不久,朱劲松感觉身上一阵阵凉飕飕,紧接着低烧,头疼,肌肉酸疼接踵而至。长期临床工作的职业敏感性使他很快警觉到自己得了疟疾。测疟试纸、抽血涂片、镜下检测找到疟原虫,果不其然被诊断为疟疾。幸亏医疗队备有青蒿素,疾病渐渐好转,仍感乏力、浑身没劲、身体虚弱,但他依旧坚持上班查房。
黑人兄弟弹奏一曲感谢乐曲
皮肤病在南苏丹也是最为常见的疾病,因此,本批援外医疗队,新增了皮肤科这个专业。来自皖南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的孔雷,在南苏丹主要负责皮肤科门诊的事务。
据孔雷介绍,皮肤科的门诊量每天都有二三十个病人,湿疹、皮炎、过敏、虫咬伤、疥疮是常见疾病,当地卫生条件差,性教育和自我保护意识淡薄,梅毒、艾滋病等性传播疾病也不少见,同时还诊治了不少国内的少见疾病,如麻风病人。虽然具有一定的危险性,医疗队每个人都不会退却,对病人非常细心耐心,尽心尽责。
“让我印象最深刻的一次,诊治完最后一位黑人患者,已超过下班时间,很是疲累,这位黑人朋友用当地的乐器,为我弹奏了一曲感谢的乐曲,这乐曲欢快优美仿佛在娓娓道来我们工作的点点滴滴,音乐在诊室上空飘荡,久久不能退去……”孔雷回忆着。
针灸医生还收了5个黑人徒弟
儿科胡旭华医师积极主动、兢兢业业,诊治了多例早产儿、新生儿肺炎、新生儿硬肿症、新生儿窒息、新生儿呼吸窘迫、缺血缺氧性脑病等疾病的患儿,时刻不忘宣传儿童保健、指导喂养及传带教学,尽职尽责为患儿解除病痛;骨科朱劲松医生完成了朱巴医院首例俯卧位下第九胸椎枪弹取出术加椎管探查术,患者术后恢复良好,受到当地医生一致好评;外科医生蒋亚琦成功治疗成百上千个阑尾脓肿、甲状腺肿、腹股沟疝气等患者……不到一个月,15名队员们,用一个个抢救事例,以精湛的医术,以最大的善意和诚心,赢得当地医务人员以及广大患儿家长的钦佩和信任。
经过一段时间的适应,医疗队各个科室的工作逐步开展。其中让全体队员都比较惊讶的是中医科工作的顺利开展。在来朱巴之前,队员们都认为中医针灸的工作应该不会太顺利,毕竟万事开头难,非洲人对于中国传统医学的了解还是很少的。但事实和我们想象的有很大出入。工作的第二天,医疗队队员、来自芜湖市中医院的针灸师丁定明就用一手针灸的绝活,征服了朱巴教学医院理疗科的医生。如今,已经有5位黑人医生拜他为师,让人不得不感慨中国传统医学的魅力。(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来源: 作者:陈旭 俞宝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