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川:石漠化区变果园变景区

04.06.2015  18:55
  近日,在南川区东城街道东金华社区石漠化造林点。一场雨过后,村民龙长生出现在树林里,清除杂草。
  “这阵雨水多,杂草长得快,会妨碍李子树的生长。”他说,3年前南川区林业局为了治理石漠化,在东城街道种下了2600亩李子树,管护3年成林后再赠送给村民。
  石漠化被称作“土地癌症”,是指在喀斯特脆弱生态环境下,由于植被严重破坏等原因导致水土流失加剧、土地生产能力衰退,地表呈现出类似荒漠景观的岩石。
  南川区林业局副局长田敏介绍,2013年以来,南川投资2亿多元,通过造林与造景相结合,不仅让昔日的乱石堆变成“青山”,还增加了农民收入、打造了新的景点,一举多得。
   现实
  植被破坏严重和过度开发导致石漠化
  据介绍,南川石漠化面积约200平方公里,是全市14个石漠化综合治理重点区之一。该区石漠化区域多分布在经济较发达的城周地带,极大制约了当地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
  “地面上全是石头和杂草。”讲起这一带以前的景象,东金华社区67岁的村民龙长生连连摇头。
  其实,这里也有过青山绿水。大炼钢铁时期,人们蜂拥上山砍树,水土流失越来越严重,石漠化苗头出现了。由于土地贫瘠,农作物亩产量不到正常水平的一半。
  后来,这一带很多地方又陆续发现了煤炭,过度开采行为进一步加剧了水土流失。石漠化就这样在不少地区出现。
  南川喀斯特地貌区有1226平方公里,占全区面积的47.1%,有着石漠化区发生的天然条件。另一方面,这些石漠化集中于城周5个街镇,人口密度均超过200人/平方公里。
  地质专家说,在喀斯特山地条件下,当每平方公里人口密度超过100人时,就可能出现不合理垦殖和严重水土流失;而每平方公里人口密度超过150人时,就极有可能发生石漠化。
  在各种条件综合作用下,短短数十年间,南川石漠化面积便接近200平方公里,潜在石漠化面积更达到739平方公里。治理石漠化,刻不容缓。
   举措
  在石漠化区种树,成林后送给村民,添绿和增收两不误
  石漠化后的山体就如同北方的沙漠。“沙漠”里能长出庄稼来吗?
  “任务艰巨,但这是一件必须做好的事情。”田敏表示,治理石漠化,采取封山育林的手段即通过自然恢复是可行的,但同时要解决好所涉村民的生计问题。
  这意味着,必须探索出一条实现生态修复和群众脱贫增收的双赢路子。
  根据当地石漠化地带坡度和落差均较大的特点,南川确立了在石漠化地区发展立体生态农业、林业的方法:在较平坦的土地种植玉米、旱藕等旱作粮食作物;在山麓、平缓山坡重点发展经济林,间种中药材;在较陡的山坡种植金银花等藤本植物;陡峭山峰则长期封山育林,重点发展水源林和景观林。
  “例如,在城周石漠化山坡上,我们选择种植晚熟李、花椒、桂花等经济价值较高的苗木,将石漠化治理与产业发展结合起来。”南川区林业局造林科科长鲜权告诉记者,造林后他们继续管护3年,以保证苗木有较高成活率;同时加强对当地村民的技术培训,3年后将果园(苗圃)交给他们,添绿、增收两不误。
  龙长生家有几亩山地属石漠化山地,因此也受益于这种模式。“前3年苗木属于政府,我每年帮着管护苗木,还能有好几千元工资。”他告诉记者。
  这个月,南川区林业局代为培育的两亩多晚熟李即将移交给他。初步预计,每亩可摘果子3000多斤,按每斤5元钱计算,两亩多晚熟李销售总收入在4万元左右。
   创新
  石漠化也有利用价值:荒山变身城周公园
  石漠化要治理,更要创新利用。
  记者在南川九鼎山公园看见,这里亭台楼阁依山势而建,绿草成茵、树木成林。
  九鼎山公园是南川依托喀斯特地貌打造的3个城周公园之一,眼下已成为南川居民休闲的好去处。但在过去,这里因为石漠化严重,却是真正的荒山秃岭。
  资料显示,过去南川城周的森林覆盖率仅有37.1%,而目前已达到43.3%。在很大程度上,这是因为昔日的石漠化“重灾区”变身成了城市“绿肺”。
  这不仅带来生态效益,还带来了经济效益。南川区发改委相关人士告诉记者,3个依托喀斯特地貌建成的景区式城市森林公园推动了五金建材城、浙商商贸城和丰绿农产品市场的落户,仅这3个项目投资额就高达33亿元。
  大山深处也是如此。今年5月,全国首批国家生态公园——南川山王坪喀斯特公园开门迎客。
  山王坪喀斯特公园利用喀斯特地貌形成的石林、溶洞,辅以为治理石漠化而栽植的柳杉林和水杉林,形成了喀斯特石林与生态树林相融合的独特景观,成功将资源转化为了资产。
  目前,南川还剩100平方公里石漠化区。未来5年,该区将投资6400万元进行治理,向最顽固的“土地癌症”发动进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