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籍老人投3千多万建民间抗战博物馆 讲述劫难与抗争
祖籍安徽的吴先斌投入3000多万元在南京建立民间抗战博物馆。这面照片墙上,均是吴先斌寻访到的南京大屠杀幸存者或抗战亲历者。本报记者张洪金/摄
新安晚报 安徽网 ( www.ahwang.cn )讯 雨花台区安德门大街48 号,南京民间抗日战争博物馆。楼道旁的白墙上,是参观者写下的名字和观后感,密密麻麻,甚至歪歪扭扭,毫无章法。对此,博物馆创立者吴先斌一点不介,他觉得这凸显了民间性。
吴先斌,祖籍安徽,是位企业家。多年来,他努力收藏关于南京大屠杀和抗日战争的史料文物,已投入3000多万元。在馆内,你会发现到处洋溢着民间的味道。历史,不只是跟名人名将相关,其实距普通人也很近很近。
吴先斌在向记者讲述文物背后的故事。本报记者张洪金/摄
今天是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78 年前的今天,侵华日军一场大规模的屠杀染红了南京城,30 万中国人因此殒命,这其中有哀恸,有深思。中国人民经过8 年艰苦卓绝的斗争,最终将日寇赶出中国,其中又演绎出无数令人动容的故事。
如今已是和平年代,也许你不知道,在我们身边还有这样的人,他们在努力收集、研究“南京大屠杀”及抗战的相关文物和史料,用自己的方式来记录那段岁月,希望世人能铭记历史,勿忘国耻。今天,请跟随着我们的脚步走近他们。
建博物馆为让历史更清楚
近日,新安晚报、安徽网记者来到博物馆。走进陈列厅,记者在一面醒目的肖像墙前驻足。72 张相片,均是南京大屠杀幸存者和抗战亲历者的头像,苍老的面容带着沧桑。这是吴先斌走访时拍摄的。
吴先斌匆匆而来,52 岁的他头戴白色鸭舌帽,帽上有颗红色五角星。他说话语速很快,带着一股爽快感。“你看这是我收藏的纪念币。”他快速拆开一个快递包裹说。记者拿起其中一枚,其上有“军政部”、“第三十七后方医院”字样,中间红色字体非常显眼——“毋忘寇仇”。
吴先斌告诉记者,他最初爱好的是艺术品收藏,但其间接触到一本画册,画册上有日本侵略南京的场景。为求进一步了解,他拜访了一位专家,从此他的收藏开始转向搜集相关史料。
2006 年,吴先斌创立了南京民间抗日战争博物馆,那时他的藏品只有200 多件。“藏品又不多,还想开博物馆?”有人认为这博物馆开不长。“我想做就做了,我敢承担风险。”吴先斌表现出企业家的果敢,“只有亲自去做,才能把很多历史搞明白,光看光听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