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眸“十二五”展望强教梦 马鞍山教育谱写强市惠民新篇章
“十二五”是马鞍山教育发展的新纪元。五年来,马鞍山市教育事业以统筹一江两岸教育协调发展为主线,深化改革,加大投入,优化结构,办学条件明显改善,教育资源配置更加合理,教师队伍素质更加优良,教学质量攀上新高峰,教育的创新力、影响力、辐射力和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并在全省教育改革和发展中发挥了重要的排头兵作用,为马鞍山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对于教育发展的漫漫之路,5年,犹如短暂一瞬。
从学前教育的普及到教育信息化的不断推动,从中小学校长职级制改革试点到集团化办学模式的普遍推开,从市区省示范高中指标生百分百分配到中等职业教育结构布局的重组优化……然而,回眸“十二五”,过去的5年,马鞍山教育发生了太多的变化,留下了太多绕不过去的精彩。
为民篇 民服务书写新高度
“办人民满意的教育”是马鞍山教育发展的宗旨和根本目标。“十二五”时期,马鞍山教育在为民服务上做了不懈的努力,取得了骄人的成绩。
实施免费义务教育。“十二五”时期,政府切实强化教育的公益性,全面实施免费义务教育,让教育更加广泛地惠及广大群众。值得一提的是,2015年,马鞍山市在全省“两免一补”的基础上实现了“三免一补”,继续免除城乡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及作业本费,并补助学校公用经费,继续向城乡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免费提供国家课程教科书,并将《新华字典》纳入农村国家免费提供教科书范围,补助义务教育阶段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生活费。以此同时,在“三免一补”的基础上,实现了三个同等,即农村学生和城市学生同等对待,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和本市市民子女同等对待,公办学校学生和民办学校学生同等对待,真正实现了义务教育阶段“零收费”。2015年,马鞍山市农村学校公用经费标准在2014年的基础上再次提高了40元/生·年,达到了小学635元/生·年、初中840元/生·年,预计2015年投入义务教育保障经费将达1.7亿元。
积极解决进城务工子女入学问题。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是在我国经济社会转型期出现并将长期存在的社会群体,是最需要关注的特殊群体之一,他们的健康成长,关系到未来的人口素质,也关系到当前社会的稳定和谐。近年来,马鞍山市多措并举解决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义务教育问题。一方面,严禁对随迁子女就学设置障碍,严禁举办入学考试或测试、收取借读费或赞助费,坚持划片就近入学,另一方面,打破户籍限制,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可在流入地报考高中阶段学校,家庭经济困难的纳入当地学生资助范围。与此同时,该市还出台《校内留守儿童之家管理办法和管理制度》,完善结对帮扶和应急救助机制,积极探索融合教育,从家庭环境、心理健康等方面深入探索,掌握特点,帮助进城务工子女尽快融入学校和城市环境。2015年全市统筹安排1271名征迁拆迁、农民工子女入学,共接收7358名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
做好特殊儿童的教育服务工作。马鞍山市积极落实特殊教育提升实施计划,全面做好国家“医教结合特殊教育改革示范区试点”各项工作,推进特殊学校现代化建设,促进特殊教育向学前教育、高中教育两头延伸,促进不同类型特殊学校资源共享。轻度残障随班就读,中度残障集中特殊学校教育,重度肢体残疾、脑瘫和孤独症等儿童少年根据其残疾类别、等级和学习自理能力,采取社区教育、送教上门等方法实施义务教育。开展多种形式的残疾人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建立布局合理、学段衔接、普职融通、医教结合的特殊教育体系,视力、听力、智力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入学率达78%。
完善教育资助体系。做好学生资助工作,是确保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顺利完成学业,促进教育公平,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基本要求,是改善民生、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措施。近年来,马鞍山市在全面贯彻落实高校、中职和普通高中国家资助政策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教育资助政策体系,政府扶助覆盖面更加广泛,从2013年秋季学期起,中职学校将所有城市户籍学生纳入免学费范围,在全省率先实现了中等职业教育全免费。同时,该市将享受中职助学金范围由国家规定15%的比例,扩大到所有一、二年级农村(含县镇)和城市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为提升资助资金的效益,该市实施“分轮认定、分档资助”的国家助学金认定机制,根据学生家庭经济困难程度分档资助,以精细管理达到精准资助、精准扶贫的目的。“十二五”时期,马鞍山市建立了从学前教育到研究生教育各个学段完善的学生资助政策体系,市属高校、中职和普通高中学校发放各类奖、助学金3.2091亿元,35.3897万人次学生获得资助,赢得学生及家长好评,有效保障和改善了民生,促进了教育公平,“没有一个学生因家庭困难而辍学的目标”基本实现。
更加关注农村教育。“十二五”时期,针对教育城乡、区域、校际、群体差距,马鞍山市加大政策、资金、项目等倾斜扶持力度,努力形成惠及全民的公平教育。主要是实现中小学标准化建设全覆盖、城乡学校安全监管全覆盖、初二学生社会实践和科学体验全覆盖、市县中职学生重点专业到市级实训基地实践全覆盖和农村小学音体美教学工作全覆盖。
这些举措有力地保障了人民的受教育权利。“十二五”时期,为了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多元化教育需求,马鞍山市坚持推动各级各类教育协调、科学、持续发展,教育结构进一步优化,建立了较为完善的终身教育体系。
基本普及学前教育,把发展学前教育纳入小区建设和城镇、农村建设规划,按照“统一规划、统一布局、统一建设”的原则和《马鞍山市幼儿园建设标准(试行)》,以街道、乡镇为单位,高标准兴建公办示范性幼儿园。马鞍山建立了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公办民办并举的办园体制,并加快发展农村学前教育,充分利用中小学布局调整富余的校舍和教师举办幼儿园,83%乡镇建有公办中心幼儿园,发挥乡镇中心幼儿园对村办幼儿园的示范指导作用。2015年完成新建公办幼儿园11所,改扩建幼儿园5所建设任务,市级财政安排1000万元,中央、省奖补资金800余万元,共1800余万元用于今年学前教育各类项目的奖补。“十二五”规划,学前教育三年毛入园率95%;截至目前,该市学前教育三年毛入园率102.01%,超额完成任务。
提高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水平。按照“一江两岸”共同发展的思路,支持各县区合理调整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优化义务教育学校布局,撤并了规模过小、用地面积严重不达标的小学、初中。实施基本解决义务教育“择校”问题实施方案,组织对各区、县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择校”问题专项督查,有效控制盲目“择校”现象,并通过开展春秋两季义务教育工作督查,有效保障了义务教育的正常教学秩序。“十二五”时期,城乡之间、区域之间、学校之间的办学差距明显缩小,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水平明显提高。2015年,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105.02%。
促进普通高中优质发展。为了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普通高中优质教育需求,加速推进省示范普通高中建设,推动中心城区优质普通高中向周边辐射,在郑浦港建设马鞍山二中郑浦港分校,占地面积约136亩,总投资1.5亿元,由马鞍山市二中领办。普通高中教学质量稳步提高,该市普通高考稳居全省前列,始终在高位运行。“十二五”时期,马鞍山市高考文理科本科达平均线率50%以上。2015年高考,该市各科类考生共有10552人达到本科最低控制线,本科达线率为54.88 %,与全省相比,今年该市文科一本、文科二本以上、理科一本、理科二本以上的达线率分别高出全省4.19、8.89、4.45和6.81个百分点。
加强中等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十二五”时期,为进一步优化中等职业教育结构布局,将全市18所职业学校重组为10所,并积极实施集团化办学。与此同时,不断强化职业学校内涵建设,加强职教国际合作,实施“一校一品”工程,提高学校办学质量。2013、2014,马鞍山市选手连续2年在全国职业院校中职学校技能大赛上获得数控加工金牌;2015年在全省中职学校技能大赛中,该市荣获团体总分第一名,37人代表安徽省参加全国中职学校技能大赛,获得金牌1枚、银牌8枚、铜牌8枚,其中汽车修理金牌取得我省新的突破。高职院校学生参加全国大赛获得1金、3银、3铜的好成绩。“十二五”时期,中职毕业生技能等级合格率达98%,中职就业率连续多年保持在98%以上,高职毕业就业率达95%以上。
终身教育进一步规范。马鞍山市制定出台《马鞍山市关于进一步推进终身教育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形成政府主导、相关部门协同配全、社会各界广泛参与的终身教育体系。进一步完善市、县(区)、镇(街道)、村(社区)社区教育四级网络,推进市、县开放大学建设,强化辖市(区)社区学院职能,深入推进社区教育中心标准化建设和数字化学习型社区建设。“十二五”期间,连续组织开展五届“全民学习活动周”系列活动,连续5年续写辉煌,被教育部评为“优秀组织单位”。
改革篇 化改革马力十足
改革是发展的强大动力。“十二五”期间,改革为马鞍山教育的发展提供了不可替代的动力,同时更是破解教育发展难题的一把利刃。
基础教育办学体制改革。为促进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马鞍山市不断深化基础教育办学体制改革,努力完善以县(区)为主的义务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学校管理体制。2009年,该市市区全面启动市直属小学和初中移区管理工作,2011年停止招收高中的六中和十一中移交区管理,2014年停止市四中高中招生,并将市四中和姑山学校移交区管理,该市直管义务教育学校已经基本完成移区管理工作,市区义务教育学校学区划分、新生招生、教师建设和教学管理全面由区教育行政部门负责。
义务教育学校集团化办学。集团化办学是迅速扩大优质教育资源的重要手段,近三年来,马鞍山市大力发挥优质学校引领辐射作用,积极鼓励市区优质学校与边远薄弱学校进行实质性合作办学、集团办学;支持优质学校到新建小区办分校,迅速提升公办义务教育整体办学水平。做到新建小区配套学校全部由优质学校领办或办成分校,薄弱学校与名校合并或联合办学,每所优质小学、初中领办2-3所小学、初中。2015年,市教育局安排专项经费400万元用于支持中小学开展各类集团化办学,新建了实验小学教育集团、采秣小学教育集团、四村小学集团深业分校、市七中教育集团十九中校区也挂牌。截至目前,该市形成了从学前教育到高中阶段11个教育集团,共领办19所学校,教育集团的形成不断的推动全市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使广大人民群众子女在家门口就能上到好学校。
职业教育模式改革。近年来,马鞍山不断完善政府主导、主管部门指导、企业和社会参与的职业教育办学体制,支持行业、企业、园区与职业院校组建职业教育集团、专业教学联盟等。出台了《马鞍山市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促进办法》,完善马鞍山职业教育联盟功能,建立校企合作长效机制。支持和引导学校与企业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创业、合作发展,推进企业参与教学、工学结合、顶岗实习、质量评价、师资培训、共建基地、在职培训、捐赠助教等做法,促进校企深度合作。构建职业人才培养多样化的立交桥,争取在国家改革示范中等职业学校实施中职与应用型本科“3+4”培养模式改革;支持该市高职高专学校与应用型本科实施“3+2”分段培养;关注国家高考改革和分类考试政策,鼓励中职学校举办对口升学班,提高中职学生通过对口升学和自主招生升入高等院校学习的比重。加强与德国手工业技能发展中心等机构合作,引进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在师资培训与交流、教学改革和管理、学习环境设计和建设、课程与证书、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等方面,开展合作与交流。
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在全省率先开展了义务教育学校校长职级制改革试点,逐步取消义务教育学校校长行政级别,义务教育学校校长由县级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依法聘任,实现校长职业化、专业化。实行校长任期制和定期交流制,校长在一所学校任满两届原则上必须交流,以推进义务教育学校优质均衡发展。还进一步完善教师交流办法,建立教师交流常态机制,促进教师均衡配置。农村学校坚持以学区内教师交流为主,鼓励城乡学校结对合作办学教师交流。城镇以优质学校与薄弱学校、城郊学校教师交流为主,集团化办学内部、大学区内部交流形成常态,建立学区内紧缺学科教师走教制度,学校每年教师交流的比例不得少于10%。
治理篇 动回应群众新的需求
立德树人是教育工作的根本任务,在教育现代的征程中,坚守“立德树人”的初衷,治理各类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真正办好让人民满意的教育。
对待有偿补课方面,从不手软。我们一方面开展师德学习教育活动,以“做四有好教师”为主题,抓实学习教育活动,积极宣传近年来省市涌现出的优秀教师、师德标兵的先进事迹,引导党员干部和广大教师时刻铭记职业操守和师德规范,自觉树立良好的师表形象。另一方面开展问题查摆和整改落实,抓准找实教师队伍在师德方面存在的问题,立行立改。与此同时,深化“组织保障、教育培训、师德实践、监督制约、考核奖惩”师德长效机制建设,严守教育部划定的“六条”红线, 建立师德师风投诉平台,坚决杜绝并严肃查处师德失范、执教不廉、有偿家教等行为。2014年5月初,市教育局出台了《关于严格禁止中小学在职教师从事有偿补课若干规定》,对教师的师德和教学提出明确要求。一方面,教育局要求各学校将文件精神传达到每一位老师,切实提升教师职业道德水平,主动拒绝有偿家教;另一方面,市教育局还启动了暗访行动,周末或节假日深入小区暗访,查访有偿家教行为。此外,根据群众举报线索,查处违规行为,抓出“典型”。
在规范办学行为方面,从未含糊。各中小学科学安排教学计划,开齐课程、开足课时,不得随意增减课时,不得随意调整和赶超教学进度。积极实施体育艺术“2+1”项目,保证学生每天1小时的体育锻炼时间。加强教学研究,推进高效课堂,精选作业内容,确保减负增效。坚持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就近免试入学,不违规提前招生和举行任何形式的选拔性考试。实行“阳光分班”,不以任何形式开设重点班、实验班。对国家和省市规定收取的各项费用,严格实行公示公告制度,对乱办班收费、补课收费、乱订教辅材料收费、择校收费等问题,一经查实先免职再处理。
在优化内部管理机制方面,加强内部管理制度建设,重点加强办事程序和规定、监督机制建设,进一步细化岗位优质服务标准,自觉接受监督,创建一批“群众意识强、业务技能精、岗位业绩好、服务质量优、群众威信高”的“优质服务示范岗”和“思想过硬、作风优良、管理优化、服务优质、班子优秀”的“优质服务示范党小组”。以创设优美的育人环境为目标,不断完善服务师生的配套设施,创建“功能齐全、服务周到、文化浓厚、环境优美”的校园环境,推进一校一品特色创建;推进教师文明用语和行为准则,细化限时办结制、重点政策公告和解读等制度,公开办事制度、办事程序、服务内容、办事结果。通过开展“访万千家庭、育时代新人”、“送教下乡”、军(警)民共建等活动,切实解决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
在提高行政工作效能方面,加大对群众观念淡薄、精神状态不佳、工作标准不高、工作落实不力、担当意识不强、创新精神不够、纪律意识不牢等问题的督查和问责。针对党员干部作风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查找制度建设、制度执行等方面的原因,堵塞漏洞,有效防止违规违纪问题发生。同时,积极推进“学习型、诚信型、廉洁型、效能型、服务型”机关建设,努力创建方便群众办事机制,切实提高工作效率。
开放篇 造响亮的马鞍山名牌
教育是开放合作的教育,马鞍山教育也不例外。一直以来,都是保持着一种开放的态度,积极尝试改革创新,积极对接全国乃至世界先进的教育理念与模式,打造更加响亮的马鞍山品牌。通过多年的积累,马鞍山的教师已经可以与江浙沪等地区教师“擂台比试”,学生屡屡在全国性比拼中崭露头角,可以说,马鞍山教育已经逐渐走出了马鞍山,走出安徽走向世界。
教育最核心最关键的要素就是师资。没有一流的教师就没有一流的教育,教育的发展不仅是学生的发展,它也是和教师的成长结合在一起的。近年来,马鞍山始终把教师、校长队伍建设作为核心工作来抓,不断提升他们的素养,从而不断提升教育服务能力。五年来,马鞍山市有计划地分批次面向全体中小学校长开展任职资格培训、提高培训、高级研修和专题培训。倡导教育家办学,组织开展5期全市暑期校长培训班,约有1200多人次参加培训。围绕校长在规划学校发展、营造育人文化、领导课程教学、引领教师成长、优化内部管理和调适外部环境等方面的专业素质要求,丰富优化培训内容,先后组织举办马鞍山市教育信息化素养(信息化领导力)培训班六期,共有来自县区及学校800余名局长、校长、书记及其他管理干部参加学习。创新校长培训方式,五年来命名市级名校长工作室23个,每个名校长工作室由4-5名年轻的校级领导组成,形成以名校长领头的学习团队,采取“传帮带”的方式,尽快培养出一批优秀的中青年名校长队伍。积极开展区域内、区域间校长协同研修,推动校际间、城乡间校长结对帮扶,形成校长学习发展共同体。先后与上海市静安区教育局、北京市海淀区教育委员会、南京市教育局、宁波市教育局签订合作协定,每年定期派遣4批校长到4地挂职培训,每批约20人,时间为 1个月。同时,在本市开展农村中小学校长到市区学校挂职培训、市区中小学校长到市内农村学校挂职培训。市教育局还面向县区政府和市内知名企业等安排职业教育干部挂职,扩大挂职范围,推动学校与经济社会发展更紧密的结合。
在师资队伍建设上,突出师德教育,狠抓师德师风建设,教师教书育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进一步增强,涌现了孙伍一、高玲玲等一大批优秀教师典型,展现了新时期人民教师的良好形象。五年来,共招聘农村教师752名,为农村学校补充新生力量。认真实施教师专业培训,推进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国家级、省级和市级培训,培训教师10万人次,全面覆盖全市义务教育学校和幼儿园。加强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实施高职高专院校专业带头人培养计划、中职教师素质提升计划。推进“三名”(名师、名班主任、名校长)工程,进一步提升教师专业化水平。加强骨干教师队伍建设,深入推进市中小学教师导师团工作。首次选派20名英语学科的骨干教师赴美国研修培训,选派职业教育教师赴德国研修培训。与此同时,先后选派了校长和教师赴赴发达地区进行进行培训,挂职学习。五年来,马鞍山市教师队伍素质显著提高,教师成为受人尊敬的职业,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教师队伍基本形成。截至2015年底,该市中小学专任教师共18520人。高中4015人、初中4766人、小学7524人、幼儿园2152人、特殊教育学校63人。中小学教师学历达标率:小学教师100%,初中教师99.93%,高中教师98.16%。教师队伍的核心竞争力在全省处于领先地位。
信息化是现代教育不可或缺的内容,也是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手段。近年来,马鞍山市不断加强数字化校园建设,重点加强农村学校数字化校园建设,推进校园网升级,中小学校园网普及率达96.47%,学校互联网接入率达96.03%,构建了云部署模式的数字化校园平台;提升各级各类学校技术装备水平,建设各类型网络机房近700间,录播教室110余间,电子书包教室43套,“班班通”普及率达95%,多媒体网络计算机教室达标率95%,基本建成覆盖城乡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信息化体系;强化市教育信息网、市民终身学习平台、基础教育、职业教育教学平台建设,建立开放的、一体化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建成面向学校的数字图书馆,基础教育实现学校、学科、内容全覆盖,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逐步建成一批网络课程。截至2015年,全市所有学校信息化硬件水平有显著提升,所有教师和教育管理人员接受一轮信息技术培训,教师参与率达95%,学科覆盖率达100%;师机比达1:1,生机比达6:1,部分硬件指标位居全省首位,并达到长三角地区先进地区水准,提前5年完成我省2020年教育信息化建设目标。2011—2015年,用于教育装备经费共计约2.2亿元。
展望篇 质量“办人民满意的教育”
努力办人民满意的教育,马鞍山的努力方向始终如一。成绩属于昨天,在“十三五”,在未来,全市教育工作将以党的十八届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为指导,以提高教育质量为中心,以改革创新为动力,按照“抓基础、利长远,抓班子、带队伍,抓教改、提质量,抓德育、强素质,抓管理、正教风,抓安全、促和谐”的工作思路和“教育改革深化年”的要求,着力在解决突出问题、加强薄弱环节和优化体制机制上取得新突破。(特约通讯员:柴家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