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五”安徽医改完美收官 百姓看病负担逐年减少
中安在线讯2015年是全面完成“十二五”规划的收官之年,继2010年全面启动基层医改、2012年全面推开县级公立医院改革之后,2015年我省把城市公立医院改革作为综合医改试点的核心任务加以推进。记者从省卫计委了解到,“十二五”我省卫生计生事业也圆满收官。我省所有100所城市公立医院纳入医改,初步实现了患者负担不增逐减、医务人员收入不减逐增等改革预期目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等都取得了稳步的进展。
打破以药养医门急诊、人均住院费呈下降态势
目前,全省所有100所城市公立医院纳入改革范围,并取消了药品加成;全省组成16+1个医疗机构药品采购联合体,开展药品带量采购;城市三级医院结合改善服务实行门诊限号限时制度。
改革以来,效果显著。大医院门急诊人次和出院人次下降较为明显,专家医师、普通医师每人每半日担负诊疗人次减少;医院药品收入、耗材收入、大型设备检查收入下降,诊察费收入增加;患者费用有所下降。今年4月1日起,安徽省对城市公立医院尤其是省属大医院实行限时限号,规定城市公立医院专家门诊每半天原则上不超过25个号,患者平均看病时间原则上不少于10分钟;普通门诊每半天不超过38个号,平均看病时间不少于6分钟。
据今年4月~6月统计数据,17家省属大医院出院患者人均医药费用下降2.5%,100家城市公立医院门急诊次均费用和住院次均费用分别下降1.4%和1.6%;省属大医院医疗服务收入同比增长9.4%,药占比下降了6.6百分点;手术费根据技术难易程度提高35%左右,各级护理费全部提高50%;在诊察费方面,普通门诊由3元提高到10元,专家门诊由5元提高到20元,知名专家门诊提高到50元。初步实现了患者负担不增逐减、医务人员收入不减逐增等改革预期目标。
孕产妇、婴儿死亡率全面下降
“十二五”期间,我省启动县级妇幼保健机构建设,继续实施“提高妇女儿童健康水平”民生工程,全省婚前医学检查率达到91.51%,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有力地促进了妇幼健康服务。截至2014年底,全省孕产妇死亡率、婴儿死亡率、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分别为12.02/10万、4.8‰、6.48‰,较“十一五”末下降了45.44%、39.25%、36.79%,均提前完成了十二五规划目标。
在计划生育方面,全面实施“单独两孩”政策,全省有3.7万对夫妇申请二孩生育,其中已出生1.7万人,基本符合预期;适度低生育水平继续保持稳定,出生人口政策符合率预计在90%左右;出生人口性别比保持下降态势,由2013年的124.57下降到目前的120.48。
新农合覆盖5000多万人筹资标准5年增长2.2倍
截至2015年上半年,全省实际参合人数为5190.8万人,覆盖农业人口5101.4万人,参合率达101%。2015年筹资标准每人每年达480元,较2010年增长2.2倍。随着筹资标准的提高,报销比例显著提高,新农合保障力度进一步加大,一是提高最高支付限额,2015年新农合统筹基金最高支付限额提高到不低于20万元;二是大病保障能力显著增强,继2010年启动农村儿童白血病、先天性心脏病大病试点后,又先后将67组重大疾病(含164个单病种)列入重大疾病,提高报销比例并实施按病种付费,同时开展“新农合大病保险”试点,
目前已实现大病保险全省覆盖,患者家庭负担明显减轻。2015年上半年,参合农民的实际住院报销比为58.01%。普通门诊净报销比例达42.11%。
2014年中医医院诊疗1400万人次
我省是中医药大省,2014年,我省县以上中医医院诊疗人次已经达到1400万人次,出院人次91万人次,创历史新高,平均每门诊人次医疗费用和平均每出院者住院医疗费用分别比综合性医院低16%和26%。
十二五,中央和省向中医药投入13余亿元,加强56所市、县中医医院基础设施建设,实现了县(市)都有1所政府办中医医院的目标。省中医院成为首批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组织开展中药资源普查试点工作,全省已有3批共42个县列入试点县。同时,在安徽中医药大学建立安徽省中药资源动态监测中心,在金寨县及亳州谯城区建立监测站,在亳州、六安、太和建立种子种苗繁育基地。